儿子已经长大,都上大学了。妻给他买了一把有双层刀片的吉利剃须刀,让他自己收拾收拾。
男孩子大了,是得自己注意点仪表,胡子拉碴就感觉是邋遢,而不是所谓的不修边幅。男孩到了十八岁,男子生理的第二特征早就显现,原来绒毛一样的胡须慢慢变粗变硬。在农村当地还有这么一种说法,男孩子的胡子不能刮,每刮一次都会变粗。当时还真信以为真,可后来想一下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着实可怕。你想想,假设胡子的直径是0.1毫米左右,刮了十次二十次以后,这胡子该变粗多少?一年以后男孩子的脸上还不成森林了?男人的一生中胡子要刮几次,想到最后都不敢往下想。农村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纯粹是吓唬小男孩。
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村里的男人们一般只有在理发时才会刮一次胡子。理发勤快的一般是一个月一次,一个月不理发,头发感觉还不怎么长。但如果胡子一个月不剃的话,那成什么样子了?小时候看到墙上张贴的那些国外领袖的画像,总感觉怪怪的,他们怎么都是大胡子。那满嘴的胡子怎么吃饭,怎么喝汤啊?去了国外才知道,原因一是人家那里不吃米饭,主要是面包,掰碎了直接往嘴里送;其二国外的这种人工费贵得离谱,国内理发也就几毛钱(七八十年代),国外可要几十元呢。
中国古代更有什么人之毛发父母精血之类,不能随意断发剃须,每次梳头掉的头发还得收集起来。只有出家人,六根清静才削发为僧。但头发可以剃,和尚的胡子却是保留的。清代有留发不留头政策,但也没有规定胡须留不留。到了民国,理发已然常见,但是胡须的有无还是一种象征。很多人的胡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画画的齐白石,张大千;周树人的小胡子,于右任的长须飘飘,丰子恺的缕缕山羊胡子,胡子的印象给人以儒雅的风范,有时也显得具有男人气概。京戏里的小生,老生,哪个不是长髯美须?梅兰芳的蓄须明志一度也被传为美谈。
农村男人平时该如何收拾胡子呢?一般就用家里的剪刀对着镜子随意的修理几下,但免不了会有长有短。剪不好还会剪破皮肤,在脸上留下疤痕。上嘴唇的胡须(称之为髭)容易剪,可下巴上的胡须就更加麻烦,对着镜子简直无法很好地使用剪刀,有时剪了还不如不剪。所以有些农村汉子,时不时就用两个分币夹住拔胡须在那里拔,那个疼痛可以想象。那时的剃须刀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级,剃一次胡子还真的比较麻烦,很多时候去理发店不理发剃胡子也很常见。
放寒假了,歇在家里外出也少了,剃须的频次也降低。上班时一般每天都剃一次,放假了开始三天剃一次。但最近在这特殊日子里,似乎可以蓄一下胡子作为这次突发事件的纪念?等哪天疫情过去,重新能外出徒步时看看胡子有多长?
2020.2.2晚上 多年前的旧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