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人民网强国博客2008-10-11 17:18:15。
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多年的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郑勇和院长詹佑邦都认为,大学对社会有两点主要功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与创新科研,为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服务,学校的学科平台正是连通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的桥梁,也是促进学科建设良性发展的阶梯;淮阴师范学院执行的是大学科建设的概念,它包括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在内的广义的学科建设,它既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全面推进学校工作的一项整体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近几年来,淮阴师范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带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人才高地令人瞩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淮阴师范学院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区位劣势明显。学校领导深知,哈佛之所以世界知名不是其华丽气派的高楼大厦,而是依赖于一批学术大师。所以,该院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把构筑人才高地作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在日常工作中,该校非常重视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不拘一格用人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于北山、周本淳等知名学者被学校从苏北农村请来;铡过马草、当过仓库保管员的萧兵被破格调入该院中文系任教师,因之,学校成为中国文化人类学的重镇。近几年间,更是有20多位教授、博士从海内外“飞”到淮阴师院这棵“梧桐树”上。引进“智慧之脑”的同时,学校也非常注重从在职教师中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新年伊始,书记、校长就去南京、上海等地看望硕士生、博士生和他们的导师,密切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一些博士生毕业时,有更好的选择,可导师们会劝说,你们的学校这么仁义,不要辜负他们的希望。该院还既能注重创建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让教师静心做学问,轻松愉快地发表学术见解;又能注重营造一个团结和谐、互助合作的“人际环境”,让教师心情愉悦地投入学科事业中。 “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提升。目前,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与朝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使学校在苏北成为令人瞩目的“人才高地”。
学科发展离不开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学校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确定,首先看其学术水平,其次看其作为一个学科、一个研究方向的“将帅”是否具备领导与协调能力。按照这一标准进行选拔,目前该院的院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扶持学科的24名学科带头人,基本都是教授或博士。近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证明,这批学科带头人发挥了引领学科建设的重任。该院还围绕着“扩大数量、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家”的思路,先后出台了《关于设立教授基金项目的意见》、《关于发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津贴的意见》等文件,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努力形成一个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群体。2008年教师节,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到淮阴师范学院慰问教师时,特意向从国外引进的季勤教授献花。一位与她合作的老师说,季老师1994年6月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生物技术硕士学位,2004年6月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带来了世界的前沿学科。过去,我们不可能到国外去调研、参观、访问,现在从国外直接把人才引进来了,我们可以与其零距离接触并得到耳提面命的机会,这种积极的拿来主义,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有效途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63人,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9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67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8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2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7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9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7人;受聘担任其他高校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6人。
学科汇聚一种优势
从1997年升本伊始,淮阴师范学院就面临着资金和人才匮乏的双重困难。该院把学科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着重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上做文章、用力气。切实从观念上弄清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前作为一所以培养师范生为主的师范专科学校,自上而下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意识很强,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学科意识薄弱,对学科概念不甚了然。因此,该院首先开展了办学理念大讨论,围绕着“如何进行本科教育教学”“师范院校如何开展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研讨。尤其是针对广大教师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对学科建设的复杂性重视不够等观念,通过反复讨论,全院上下在办学理念方面形成了共识:其一,学科建设是本科院校发展和改革的龙头,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是“校长思维”的关键点、聚焦点和兴趣点,抓学科建设是大学校长的重要使命。其二,学科建设是系统工程,与全体教职员工都有密切联系。全院上下对学科建设认识必须到位,把学科建设是“龙头”融汇到思维及工作实践中。
淮阴师范学院在组织全院教职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统一思想的同时,还借鉴省内外兄弟高校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多次组织学科建设咨询论证会,聘请省内外专家对该院学科建设进行咨询指导,积极探寻该院学科建设发展的最佳路径。在此基础上,该院紧紧围绕“规模适当增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水平明显提高,优势进一步突出,条件明显改善”的长期发展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淮阴师范学校关于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淮阴师范学院“十五”学科建设规划》等文件,坚持传统学科师范类面向苏北基础教育服务,新生学科非师范类面向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传统与新生学科、师范与非师范两翼齐飞,共同发展。为了保障学科建设规范、有序、快速、持续性发展,该院还加强了对学科建设的领导,成立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具体负责学科建设常规管理的学科建设办公室。
该院先后召开两次学科建设大会,举行“淮阴师范学院科研成果奖”和“青年教师科研成果奖”评选,举办学科建设成果展览,表彰学科建设先进单位,使整个校园始终洋溢着学科建设的浓浓氛围。2006年召开的第二次学科建设大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光灿等国内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总结第一次学科建设大会以来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讨论制定《淮阴师范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使学科建设工作扎实而有序地推进。
用“独树一帜”布局学科结构,还是“撒胡椒面”样样俱全?二者都不科学。淮阴师范学院在学科结构方面,结合学科建设现状以及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的需要,采取重点遴选、重点培养和重点投入的办法,发挥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早在2001年,该院遴选出了5个院级重点学科、3个院级重点扶持学科,让其挑起大梁,担当起排头兵。2003年,该院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在原有院级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基础上,优胜劣汰,整合力量,挖掘潜力,遴选出了6个院级重点学科、7个重点扶持学科进行重点建设。该院对遴选出来的院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在增加对其经费投入的同时,下达相应的科研计划和指标,让每个重点学科感到有压力,促使每个学科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让学科建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其内在的动力,学科建设的发展亦是如此。由不同领域的学人汇聚在一个团队,他们的交流与探索是学科建设发展的一种动力,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与完善的力量源泉。更重要的是,还在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为新学科的诞生、发展作出了必要准备与有益补充。通过几年的重点建设,13个院级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物理”两个学科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理论物理”学科还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低维材料化学实验室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2006年5月,该院组织了对院级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的评估验收,开展了新一轮院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扶持学科的申报遴选工作,确定“理论物理”等8个学科为院级重点学科;“植物学”等12个学科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民法商学”等4个学科为院级扶持学科,从人、财、物等全方位给予扶持,如重点学科3年内可享受30—45万元的资助,重点建设学科3年内可享受18—24万元的资助,扶持学科3年内可享受12万元的资助,让重点学科发展上档次、出精品。该院在“十一五”期间,将通过多种途径增加科研经费,以每年不低于180万元的总量直接投入学科建设。2008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公布新一轮省重点建设学科名单,该院4个学科通过了省教育厅的审核,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的4个学科分别是:理论物理、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理论物理、中国古代文学两个学科为2005年遴选的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经过三年的重点建设,两个学科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顺利通过验收,继续滚动建设;无机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本轮新申报学科。
科研政策激发动力
学校大力倡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瞄准前沿的学术开展研究,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多拿课题、多得奖项,科研政策和措施有力、到位,广大教师科研热情高涨,学校的学术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处理教学和科研两者关系时,“两不误,两促进”是学校的传统。教师们纷纷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把学科的前沿信息引入教学。教师们力争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并将其充实到教材中去,使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十五”以来,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80部,其中2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学校鼓励学生发表论文,老师指导的学生发表论文,在政策方面享受教师全额奖励。
服务社会,做活特色学科,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一大亮点。学校主动把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积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中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就“落户”在此。该实验室依托淮阴师院,与淮安市农科院、淮安市农业推广中心等单位共建,根据淮安乃至苏北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创新项目研究,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日前,该实验室主任罗玉明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学科建设不断推进,终于换来硕果满园。近五年,学校建成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个;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特色专业1个,省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荣获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创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厅级课题202项;出版专(编)著8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200余篇,其中被SCI(E)、EI收录20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2000余篇。据《中国高教研究》统计,2004年、2005年,2007年,淮阴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排名分别位居全国高校第11名、第29名和第20名,在江苏省排名位居第1名、第7名和第3名。据《挑大学、选专业—2008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统计,在全国53所师范学院中,淮阴师范学院的社会科学排名第一,自然科学排名第三,法学、文学、管理学3个学科排名第一。《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