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关键词:慎 终 追 德 厚
“慎”:形声。从心,真声。本义:谨慎;慎重。慎,谨也。——《说文》
“终”:形声。从糸(mì),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追”:追,逐也。——《说文》
“德”: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德,升也。——《说 文》
“厚”:会意。从厂(hǎn),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谓地盖厚。——《诗·小雅· 正月》
其实初读这一节,是有些不明其意的。慎终,指丧礼要慎重办理,追远指要常祭祀祖先,要重祭礼,说的是礼义方面的事,怎么会让百姓归于忠厚老实呢?后来读钱穆先生的注解,稍有理解。“人已身死,与我们来说已无任何利益关系,所以在葬礼中表现出的可能是人最真实的情感。这种真情最能激发人心,使民德日趋忠厚”。
礼是什么东西?(会意。从示,从豊( 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礼仪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到底重不重要,是不是重礼就能让民德归厚呢?我觉得不一定。
礼仪是一种仪式。仪式都有一整套完整的行为动作,本意是希望人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对事对人的敬意。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形式是否真的能起到敬的作用。
人去世后,我们都要举行葬礼来祭奠逝者。婚丧本为人之大礼。在城市,我们要开追悼会,在农村更是要披麻戴孝,三叩九拜。这种形式,本也是没有错的,本意也是好的。但就我参加过的一些葬礼,且不去讨论我们一直诟病的礼钱问题,就说说葬礼本身给我的感受。首先,我对逝者了解并不甚多,所以在现场,我对他无从缅怀起,只能尽量保持一种尊敬。其次,在我参加的一些葬礼现场,总是一片人声鼎沸,像是一场经久不见的聚会,人们聚在一起谈东道西,还有的趁机拉关系,说生意。唯有在司仪组织祭拜的时候,人们能保持肃静,或鞠躬,或叩首。每次参加这样的葬礼,我都会感觉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来这里到底是为了干什么。或许就仅仅是为了成全一次仪式。所以,这样的礼,无论是从举办者或者是参加者来说,都已经变味了,已经不再能给我们警醒,更别提什么使民德归厚。
那么是不是礼就没用了?肯定不是,关键在于礼仪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发乎本心。通俗讲,就是我们在举行礼仪的时候要走心,而不是为面子,做样子。我记得看过一本书,作者就是专门为人办丧礼的。其中一个老先生的丧礼最让我印象深刻。老先生一生豁达开朗,幽默风趣,学识渊博,门生众多。老先生去世后,家人希望给他一个特别的葬礼。作者通过和老先生家人朋友沟通,了解了他生前的为人及事迹,然后将葬礼地点定在老先生的家中,要求每一位受邀来参加葬礼的人都要盛装,宛如来参加一次高级的宴会。宴会过程中,每个人都讲述了一段和老先生相处之事,说到风趣之处,人们甚至会欣然而笑。整个过程,没有哀伤,没有鞠躬叩首,但参与者无不为老先生生前的幽默宽厚博学而感,对老先生充满敬意和缅怀。这样的礼仪也许与形式不合,但因为发乎其心,其缅怀和尊敬之意无语言表。
所以,行礼仪之事定要慎。合乎礼道,更要发乎真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民德归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