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最近《安家》特别火。刚开始,我以为它是部职场精英剧,没想到看着看着,竟成了家庭伦理剧。在高昂的房子面前,每个人都撕下了伪装好的面具,真实的人性,一览无余。
当老严夫妻用起早贪黑攒了一辈子的钱,给儿子买了新房,又被赶出来时,我的心顿时揪成了一团。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他不是也有孩子了吗?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以后呢?可不管怎样,事已至此,老严老两口只能换个地方,从头再来。
这就完了吗?别急。后面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狗血,一个顶一个气人!也许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安家》中皆大欢喜的案子简直是凤毛麟角,而让人忍不住吐槽的恶人,一抓一大把——自以为是、见利忘义、为富不仁的“饲料大王”林茂根;在现实中被网友们骂惨的“江奶奶的侄儿们”;还有那个把亲生女儿当提款机的“水蛭亲妈”潘贵雨……个个让人想起来都恨得牙根痒痒。还有网友挖出猛料:电视剧是有原型的,现实中的结局更狗血,更让人无法接受!
也就是说,这些恶人并不只存在于电视剧里,生活中你我随时有可能会遇到。
这就很可怕了。
毕竟现实中没有热心善良的徐姑姑、能力超群的房似锦,更没有让剧情怎么发展都行的编导。遭遇“恶人”的我们会更加孤立无助。
比如说,现实中“江奶奶的侄儿们”就真拖到二老去世,继承了房产,从三分之一变成了二分之一。毕竟,从法律程序上来讲,捐房子与卖房子没什么差别。只要房本上有其他人名字,就不可能做公正。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某一天,你我不小心遇到了恶人,除了骂对方“太缺德、没人性、早晚遭报应”之外,有没有更实际的方法,最大程度降低对方带来的伤害呢?
比如说,在江奶奶在世时,说服小辈们配合卖房;或者让严叔儿子醒悟,请二老搬进新房?
你的善良,一定要自带锋芒。
最近我刚好看了一些伦理学的知识,用在“应对恶人”这件事上,还挺有启发。今天就一起来聊聊吧。
01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年逾八十的江奶奶和宋老师,住在江奶奶娘家留下的一栋老洋房里。这栋房子有3层,父母过世后留给江氏三姐妹一人一层。后来,两位姐姐也去世了,一楼跟三楼分别由她们的儿子继承。两位老人举案齐眉几十载,虽鹣鲽情深却无儿无女,视两个侄儿为己出。
然而天有不测,宋老师被查出患了肝癌,于是老两口商量着把老洋房卖了。宋老师想的是换一套有电梯的公寓,待自己百年后,方便孤妻养老。江奶奶则打定了主意,要倾其所有“让宋老师活着”。
可这只是老人的一厢情愿,几个小辈想的却是:把钱砸在治不好的病上,完全没有必要。既然劝不住二老(浪费),不如就拖着,迟早有一天,房子得归我们。
总价5000万的老洋房,三分之一是1700万,二分之一则是2500万。只要不签字,就能多拿800万。这个数字,是多少工薪族一辈子都挣不到的。而要得到它,只需要“缺那么一点点小德”。
你可能会说:这哪是“小德”啊,简直就是没人性!可在恶人们的眼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当他们骂全力帮江奶奶的房似锦“心思歹毒,丧尽天良,眼里只有钱”的时候,我惊呆了。
原来,他们认识这些字啊!只不过对这些字的理解,与常人出入很大。
在这些自私到骨头里的侄儿们心里,只要自己的利益能够最大化,别人的生死都无所谓。
而这,就是规范伦理学八大核心观点的其中之一:利己主义。
02 什么是“应该”?
从小,我们就被家长、老师教育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尤其是德育,你得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后在社会中,才不会做错事,站错队。但正如前面我们看到的,在不同人的眼中,所谓“应该”的定义,是有天壤之别的。
在江奶奶眼中,应该卖房给宋老师治病;在宋老师眼中,应该给妻子多留点钱养老;在小辈儿的眼中,房子卖多少钱都应该是自己的,花在重病老人身上,就是浪费。
你指责他们没道德,他们骂你傻。
所以,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能统一所有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呢?
乍一看,这个问题很简单。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但只要你把这些规范放在具体环境中,就很可能遇到“两难”的困境。
还说《安家》里,阚老板经常在外面沾花惹草,这事徐姑姑一直都知道。但当阚太太到店里质问时,他却给老阚打掩护,装作“没这回事”。这是不是违反“诚实原则”了呢?可为什么没人说他不道德呢?
其实啊,关于“应该”这件事,早在公元前就一直被众多哲人讨论,却迟迟没有答案。最后沉淀为现代规范伦理学的8个核心观点,不妨先看一下:
【神圣命令论】
说白了,就是听神的。神说应该就应该,说不应该就坚决不能做。
这种道德规范在有宗教信仰的地区,非常有用。但对不信神的人来说,毫无说服力。而且在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也很难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利己主义】
《安家》中的恶人们,大都是这种规则的坚决拥趸。
美国小说家、哲学家安·兰德也曾说过:“攻击自私就是攻击人的自尊,放弃自私也就是放弃人的自尊。”在这些利己主义者眼里,只有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才是道德的,其他都免谈。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极端自私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更难普遍化。每个人都要得到最大利益,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谁的利益都保证不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是这个意思。
【功利主义】
听起来与利己主义有些相似,但功利主义者追求的,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是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比如说,在反对死刑这件事上,功利主义者认为:即使杀了罪犯,被害者也不可能复活了。不如让他拿出巨额赔偿,或者用实际行动来补偿受害者家属。
这就是“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让绝大多数人受益”的功利思路。就像房似锦把跑道房卖给宫蓓蓓的一系列操作。
【义务论】
提出义务论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
所谓“义务”,就是“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按规定做”。这就和“神圣命令论”很像了。只不过,康德把神的命令换成了3个公式:普遍法则公式、人性公式和自律公式。
换成人话,就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尊重每个人人性的,并且能够成为全人类普遍法律的准则。
听起来很完美,但还是刚才讨论的,如果严格遵循“诚实”原则,徐文昌就应该第一时间告诉阚太太,她老公出轨了。因此,义务论有两个致命伤:绝对遵守(不懂通融)和绝对理性(不近人情)。于是,契约论诞生了。
【契约论】
与义务论不同,契约是人们自己约定的一套规则。具体来说是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列出的三条基本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机会平等原则,以及弥补差异原则。
但与以往规则一样,契约论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局限。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引发“平均主义”,阻碍社会发展。
【直觉主义、情感主义和德性论】
最后的3个观点,我们一起来说。
直觉主义告诉你,根本不用记什么规则,到时候跟着直觉做就对了。
情感主义则要求以“你和对方共同感受到的情绪”为道德标准,指导行动。可问题是,万一有一方无法共情,这事就宕机了。
最后一个德性论,主张“神马规则都是权宜之计”,只有培养出长期的、稳定的良好品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没错,这3个观点都的非常非常感性,受具体的人、情境影响很大。但同时也是很多人正在使用的道德标准。
好了,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应该”的8种定义。你可能要问我了:说了这么多,和你刚才提的问题有关系吗?到底怎么才能让江奶奶的侄子们不那么自私,配合卖房呢?
03 从他的道德标准切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道德说服上,同样适用。
我之所以要先把“8种应该”讲清楚,就是想要你打下“知彼”的基础。
比如说,江奶奶的侄儿们,典型的利己主义。他们怕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当房似锦拿着鲜花去看望装病的大侄子,跑到北京见二侄子,跟他们说小姨夫病得有多重,小姨对他们有多好,有多么不容易,是完全没有作用的。
打蛇打七寸,如果房似锦跟他们说:真把小姨逼急了,她把房子一捐,你们的房子就永远卖不出去了。所以,还不如现在趁着有买家,还能付全款,赶紧签了字,落袋为安。
这件事说不定就成了。
再比如,老油条的结发妻子蔡红花。虽然她也是受害者,但在给孩子治病这件事上,动用武力,坚决不帮,就有点不近人情了。可蔡大姐绝对不是利己主义,否则也不会让老油条长期照顾那娘俩。让她不爽的根结在于:凭什么什么事都考虑她们,我和儿子不应该是你最心疼的人吗?蔡红花要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共鸣——有谁替我们娘俩考虑过,所以是典型的情感主义代表。
虽然我们不知道徐姑姑是怎么说服她的,但就冲签完约,老油条的那句:咱往后好好过日子,下半辈子我给你做牛做马,这件事也就顺过去了。和情感主义者产生共情,是最智慧解决矛盾的方法。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剧中的恶人之首,房似锦的亲妈——潘贵雨。
在这位母亲的道德观里,既有功利主义的影子,还有契约论的影响。在她看来,拿女儿的钱贴补家用,是为了实现大多数人(全家)的最大幸福。那为什么只让女儿出钱呢?这就是印在她基因中“男尊女卑”的契约在作祟了。
因此,要说服她停止对女儿的剥削,你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重新划定“大多数人”的范围。虽然他们有血缘关系,但毕竟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姐姐对弟弟是没有抚养义务的。
然后,用事实证明“男尊女卑”的荒谬。其实,她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躺在床上无所作为的丈夫,啃老啃姐的儿子……
但说实话,要说服潘贵雨,并不容易。毕竟她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和认知水平在那了,简单一两句话,效果不会很明显。但总比“我凭什么给你钱?”“我没钱。”“你再闹我就报警了。”这些刺激她的话好一些。而且,只要慢慢渗透,应该还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
好了,《安家》今天就要大结局了。里面的哪个恶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假如你想说服他改邪归正,又会从哪个角度入手呢?
欢迎留言,我们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