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世界的认识是个理科脑。什么事情是真的,什么事情是假的,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假的,好像都有个比较明确的界限。真的就是对的,假的就是错的。好像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最虚伪的人。
长大一点后,大的方向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开始懂得有的真话可以说,有的真话不可以说。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场面话、客套话、恭维话,可以说就要多说,在当今这类语言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叫提供情绪价值。开始理解,甚至羡慕那些高情商的人,所谓做得好不如说的好,常常懊恼自己话到嘴边无法言述。
再后来,就发现有的真话也不是真的真,有的假话也不是真的假。语言本身叙述的真假并不是判定对错或者善恶的唯一标准。真话的动机也许蕴藏着大坑,假话的前提也可能是为了保护他人。若想真正的认识一个人,判断一件事,就不能只关注表象呈现出来的,而要结合环境、动机、结果等统一来看,况且事物总是会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转化,什么时候是在量变准备当中,什么时候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都要考虑到的方面。
什么时候才能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