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是微尘

杨振宁走了,跟他一起走的还有身边两个并不认识的同仁。

他们两个都是四十多岁,都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大家议论纷纷,表达着对逝者的同情,但更多的是想到自己,哀叹着这份工作的不易和风险。

于是大家都纷纷表示,工作要悠着点干,要怎样怎样,总之,这时候就是健康第一。

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是最后一次。过几天,甚至不会这么久,日子就又恢复平静,人与人之间,随时都会成为对方的竞争对手,同事之间明里暗里的竞争气息一直都在。

我素来不喜欢跟人争斗,一贯的作风就是你要,那我就不要了。

对于争这件事情,父亲觉得不争是美德,我的不争跟美德关系不大,有点不屑,更多的是不喜欢。

可能我从不认为我的努力一定要配上什么样的结果,我更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

也好在,我的工作,可以允许我某种程度上可以不争。

最近不断在网上看到人们转发的那句:我的肉身只需要很少的粮食就能活,而我的灵魂需要的是自由,山川、河流  独处……

很多人都只是在盲从。

有时候,先别追求诗和远方,好好关照我们自己肉身。灵魂干瘪一会也不要紧。

今天一天都在抽空看陈年喜的微尘。

书中是他走过半生看到的人间。

我在想每个人一路走来,都背负着满身的故事,这故事有关自己,也有关别人。那些人和事,似有回声,总是在某个不经意间在内心深处回响,这回响像在提醒,让人总不会忘记。甚至有时候,它会变成一份复杂的情怀。

就像父亲曾经给我讲他一二十岁的时候跟村里人一起用平板车去平顶山拉煤。三天三夜,天寒地冻,带着干粮,很少睡觉。怎样困怎样冷怎样饿。听着父亲的述说,不觉满满的心疼。以至于每次回家往返途中经过平顶山,都会想起父亲的这段经历。平顶山,这个路过的站名,跟洛阳,汝阳比,变得不一样。

也许我跟作者都是来自于农村,看他的文字,总是会有很多的共鸣。那些微小个体的生命,坚韧又脆弱,生活充满热望与无望,看得让人心里流泪,疼痛。

他的文字准确真诚,又富有诗意,这可能也是我喜欢的点吧。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就像这本书的书名,谁不是微尘呢。

很多人在我们的生命里来了又走,而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来来往往。发生过的事情的确发生了,但似乎又被岁月的风吹得了无踪迹。

我们都带着各自的故事奔赴自己的命运,但这些故事,值得写下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