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改变行为的信息才有资格叫做知识。
最近这位老先生频频出现在各种场景,我想有两个原因:1、你想发财,他是读书人里最有钱的;2、你想学习,他是有钱人里学习最厉害的。
这本书,成甲自己说是践行了芒格的思想体系创造出来的,这几天,我基本上也看完了,聊聊看吧。
读了那么多年书,能用的太少了
从小老师和家长们灌输给我们的是:“好好学习哟,其他的东西别人都可以拿走,学到的知识,却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本事,谁都偷不走!”于是,像积累财富一样,我看到一本书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嗯,我一定要把它看完,把里面的知识都变成自己的。”
于是我们背了很多历史的年代和人物的姓名长大后才发现背的是故事书、背了圆周率后多少位发现根本没有应用场景、背了祖国很多大好河山的名字却往往走到它面前都不认识……
关键在于,我们积累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根本想的都是,考试如果考到,我一定要写出来而已,并没有跟以后要经历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还养成了书要一页一页往下读的坏习惯,因为你跳着读的话很容易跳过考点啊!厌学的心理也是这时候形成的,因为除了考试,不知道自己记这些有什么用……
成年人获取知识的方式是什么呢?
如今互联网上巨量、零碎、好坏不分的信息冲击着每个人,该如何甄别呢?
《好好学习》告诉你,用啊,能改变行为的信息才有资格叫做知识。
而往往烂大街的“简单规律”,其实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想过用它。
成甲有两个假设:
1、这个世界很多领域是由少数简单规律构成复杂现象;
2、这个世界的反馈系统是多维度因素相互影响循环网络关系;
成甲说自己一切的行为都在这两个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实践的,当然,他实践的效果还不错,无论是第一次网课发布文案,还是在出品《成甲说书》的节目,或者是在准备出《好好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都应用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理,从行为的起点开始,反复推演。
四两拨千斤的优势如何建立?
这其实就要求做事情的人,做事前首先不是去看任何“别人的经验”或“速成的技巧”,而是独立地依据几个众所周知的简单规律,独立思考出自己的行动方案,这样就超过了80%只会照搬别人“成功经验”的人,出手前就建立了自己的优势。
这本书是拿来用的,下次说个具体的自己使用的案例,以及效果怎么样,今天先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