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好快,再有半月就到春节,丙申年真的要数着日子过了。而对于我们来说,年末岁尾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每年此时必定要拿出一件见真章的物件作为一年的收官。一来,看看这一年到底是有了长进,还是失了功夫;二来,希望用一个漂亮的收尾,盼着给来年个好兆头。这既是我们坚持多年的传统,也算是我们给自己立的一个规矩。
所以,收官一事我们总是非常上心,通常也都会早早着手准备,今年自然不例外。刚开始是打算烧一只青花杯,打样过程还算顺利,就等着合适的机会入窑。本以为此事告一段落,却偏偏撞见了这只乾隆的酥油灯。
看过第一眼,就不禁起了推翻收官作品的想法。但毕竟起初忙活了挺长时间,而且这物件不仅器型特殊、画工也不简单,就暂时摁下了这股子冲动。可这事闷在心里像揣了只兔子,时不时就蹦出来,一直也没消停过。
就这样,日子一晃便进了冬月,实在憋不住了,赶紧召集师傅们坐下来商议,权衡再三,拍板重来。时间不等人,每道工序都由窑上最好的几位师傅亲自把关,按照乾隆的原样重新摹稿、打版、试烧,反复不知道多少次之后,才有了现在这只「青花莲托梵文酥油灯」。
老玩家都知道,乾隆时期除了珐琅彩瓷,就属藏传佛教风格的器物最有名了,艺术造诣和工艺水平都称得上是瓷器史的一座高峰,存世量也最多。这不仅得益于制瓷技术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更与乾隆帝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虽然,藏传佛教对皇室的影响实际自元代就已出现,但乾隆帝将这种影响发展到了极致。
乾隆在位期间,不仅在全国修建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寺院,供各教派大活佛居住,而且在紫禁城内还修建了30多处佛堂,供自己和后宫皇妃皇子修行祈福,这些佛堂的设计到建造,以及内部装饰摆设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尤其对御用供器更是关心,要求每件器物都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既要有章可循,又要如理如法。
同样,这只青花酥油灯也颇有来历,据说这款酥油灯原本是乾隆为庆贺自己修行的雨花阁落成,作为礼器而烧制的。器型和画片都是乾隆帝亲自设计,并由其上师章嘉国师审定。后来一部分留在宫中安置于佛堂,为佛前供奉长明灯,另一部分则成为赏赐西藏大活佛之物。
又因为其不仅十分珍贵稀有,且纹饰中汇集了各种吉祥图案,一直到嘉庆朝都有烧制,只是器型越来越小,画工也越来越低劣,没了乾隆的气势。所以,当年清宫中的遗存,就有大中小三种规格。
觉山隐窑的这只则完全按乾隆时期的酥油灯而造,硕大厚重,视觉冲击特别强。单看器型,撇口的角度、外壁的弧度、高足的比例与原作几无差别,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利坯师傅手法相当稳定且精准。而在利的时候,师傅还会把烧制时可能遇到的变量算进去,可到底有哪些调整,全靠师傅亲自上手来判断了。
另外,不同于一般茶杯制作,酥油灯头大足小,竹节柄结构,凹凸层次比较多,因此收缩比例也不尽相同,大大影响到成品率,所以在拉坯时就要考虑周全,这点同样也只能由师傅凭经验掌握。
而这只酥油灯在画上最大的特点,则是将各种佛教吉祥纹饰绘于一器。包括外壁的仿永宣缠枝莲纹托梵文八字真言,腹底的变形莲瓣纹、高足凸起的折枝花卉纹、足墙的如意璎珞纹等,具有很浓郁的宗教色彩。纹饰华丽而饱满,很鲜明的乾隆青花风格,组合在一起却很协调,不扎眼。
除了纹饰,画工上通体以点工模仿永宣青花效果,这种清三代时期特有技法,以乾隆器使用最多,水平也最高。虽然我们对点工并不陌生,可还是有不小的挑战,不仅八朵缠枝莲要精致如一,上百个镜像组合的花叶与花苞也都要舒密浓淡统一。而画好一只灯上的几千个点,每一笔的力度轻重拿捏,对画师的手眼功夫都是一次考量。
但我们这次在画上「不求形似,只求入韵」,画师笔法已驾轻就熟,可将自身理解融进创作中,使笔外的意趣尽致表现。但看似自由发挥,实则需要画师落笔前参透原作,画上才能游刃有余,细腻有度。
终于,觉山隐窑丙申年的最后一件作品,赶在岁末之前和各位见面了,也算对这一年有个交代。这款酥油灯无论作为佛前供器,还是文房赏器都是相当适宜的。
可惜,此灯成品率太低,最终开窑全品仅出了一对。因此,虽为丙申收官之作,却只能留待明年另行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