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阅读吗
看完《有洋葱阅读法》后,我仔细回想一下,发现阅读最多而且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居然是小学的时候了。中学,高中总是以学习压力为“借口”,留给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心里一直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是却迟迟不行动。到大学相对有时间阅读了,却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模式,无意识地将阅读当成一种任务,只要阅读了就会有心理安慰,认为自己是在学习。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醒悟,原来我没有真正阅读十几年了。
阅读数量低不说,阅读质量低,会应用变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是从去年老板要我看完凯利•麦格尼尔的《自控力》并分享的时候开始,我才开始有意识地去找致用类的书籍来思考自己。这是第一本让我看完之后觉得热血沸腾的书,因为这本书有关意志力的概念冲击了我的旧认知,最重要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之后就到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罗伯特•清琦的《穷爸爸富爸爸》,Scalers的《刻意学习》,还有延伸阅读的《刻意练习》等等,每一本书都在重新铸造着我的价值观,让刚步入社会迷茫,焦虑的我找到了面对和解决的方法。每一次的打鸡血和刷三观使我自认为我已经走上了阅读的正轨,但是直到看了《洋葱阅读法》,我才醒悟,原来我读了那么多本书,大多数都是在自嗨。
虽然我看完这些致用类书籍后有刻意去行动,但是大多数还是没有坚持下来,“知易行难,行易持难”应该是最贴切的形容。不过现在,我不再想像以前那样看一本书打一次鸡血,然后尝试改变几次之后就放弃了,因为我现在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要慢慢锻炼自己如何大量的信息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概念,然后将这些新概念构成自己的知识晶体和知识构架,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应用,直到把新概念内化成旧认识。
《洋葱阅读法》在第一章里说到阅读的本质其实就是在自己可以利用的时间内,以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这简单的一句话,仔细想想也真是这么回事。无论是碎片时间还是一整段时间,阅读适合自己理解水平的读物,让自己更容易处于心流的状态去学习。也就是说,我们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不是硬逼自己啃完一本被奉为经典却看不懂的书,更不是因为别人一年读100本自己也要跟着读的虚无阅读数量。我们阅读,是因为我内心的真切需要。
以前我的阅读输出大多数只是将自己新学习的概念分享给别人,别人觉得我很牛逼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懂很多,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相关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我看到的都是冰山一角。而导致这个原因的就是因为我没有系统整理过自己的阅读内容,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所以阅读最重要的不是读,而是思考。思考不同的书要用什么不同的阅读方法,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思考如何行动将知识实际化现实化。
对于怎么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书中提出有碎片阅读法,快速阅读法,主题阅读法和深度阅读法。看字面很容易理解,但是实际上书里对每个阅读法的解释都让我醍醐灌顶。首先碎片化阅读就是在碎片时间里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这个定义估计是个有脑子的人不解释也能明白。但是每天都做碎片化阅读的我,却没想过要要先确定自己想知道的主题方向,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收集起来,而不是往脑子乱塞,看完就忘。所以对于碎片化阅读,文中提到可以用印象笔记,萝卜书摘来记录,通过微信公众号,即刻,简书等APP作为碎片知识来源。但是个人认为选定一个APP来固定记录这些分散的新概念会比较清晰一点,所以我现在用的是卡片日记的APP, 像日记一样每天收集2个新概念,然后重复阅读的话能帮助自己内化。
第二个就是快速阅读,这个应该是我们每天的要用的方法。快速阅读能够帮助确定一本书是否适合自己,还有一些看过的书也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温故而知新。但是快速阅读的话最好能用纸质书籍,因为这样自己可以通过折页,贴便利贴,或者荧光笔等方法帮助自己标记以后需要重点阅读的部分。如果没有纸质书的话,可以在豆瓣或者其他读书软件上,通过目录,序言,后记来确定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如果干货比较多的话就可以购买纸质的,不多的话直接在电子书上把自己需要了解的部分阅读就好了。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因概扫切复”,即自我提问,提前预习,快速扫毒,切出重点,复习并重新整理自己最初的提问的方法。快速阅读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九宫格”来快速提取关键词和核心概念。
接下来的主题阅读并不是简单的确定一个领域和方向,然后进行专题阅读。主题阅读可以是碎片化主题阅读(碎弹),书籍式主题阅读(爆破弹),还有就是长时间研究一个领域的主题阅读(核弹阅读)。虽然这三种主题阅读的时间都不一样的,但是一样的是要先确定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关注什么。在碎片化主题阅读中对收集的碎片化概念进行整理,可以一个星期一次,形成系统。书籍式主题阅读的话就是收集这个新领域里基础的,经典的书籍(这时候可以用快速阅读法确定自己的书单),然后对这些书进行基础和核心概念提取,比较异同(这可以延伸阅读古典老师的《成为你想要的改变》里关于如何快速掌握行业的精华里的内容)。最后的核弹主题阅读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终身阅读,长期阅读。
最后的深度阅读就是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明白的概念,对自己有价值的概念进行慢读和思考。那该如何判断哪些是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概念呢?书里用非常形象的“咦?”“哈!”“嗯...”来区分有用和无用的概念,也就是说阅读的过程中让自己产生疑问的,眼前一亮的,不确定的内容都值得去深度阅读。接着我们就可用“RIA便签法”( R=Reading,阅读拆页,用自己的话重述概念;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将概念关联自己的经历;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对于如何变现概念列出具体行动, 这可以延伸阅读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和康奈笔记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将这些新概念弄懂搞透,最终的是行动变现,那样我们的阅读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因为最近看的都是致用类的书,所以对这本书的阅读方法总结也主要是往那种类型的书里套。综合整本书的内容,我们阅读的最终结果应该是输出和应用变现,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呢?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九宫格对正本书进行关键词提取,根据阅读中的RIA便签标记内容,阅读完成本书之后进行思维导图,或者对九宫格里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和总结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解读方式。但是无数次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仅仅是这样是不足以内化的。书里提到最好的内化就是将好书读3遍以上(当然是对于提炼的重点),在行动上实践,直到你已经将这个概念无意识化,习惯化的时候,那这本书对于你才是真的有价值。
很多人都听过生活要有仪式感这句话,但其实不仅是生活,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仪式感,阅读也一样。我以前认为仪式感只是外在的和表面的东西。就像吃饭前对食物摆盘一样,这是就是一种仪式。但是当我第一次阅读到古典老师的《成为你想要的改变》里对于仪式感的解释的时候,才明白原来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上的礼仪,是与自己签下的契约。所以就像他说的,仪式感的真正目的不是做什么动作,而是你做这个动作达成的状态。没有他人影响,没有外界的干扰,以此进入一个只属于个人的,神圣的工作状态,为了纯粹的目标前进,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并感到幸福,这才是真正的仪式感。阅读的仪式感也就是进入“心流”,感知不到时间的流逝,完全沉浸其中。有个书友前几天分享说自己读纸质书籍的仪式感就是清理书桌,只留自己想读的书,阅读电子书籍的仪式感就是断网。我才意识到,如果按照阅读仪式感的定义来看,我没有真正阅读好久了。
虽然阅读的路上磕磕绊绊,现在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但是真的很感激这一路帮助我前进的每一本书,遇到的每一本书。写下这文章的我还不是很会阅读,但是却找到了方向。我也希望那些还在为了阅读而阅读的人,能找到自己的阅读仪式感,在阅读和应用变现中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