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者,宋代大儒张载也。对于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儒,也没仔细查过资料,但是读了一点经史子集,读了马一浮先生的著作之后,对于这位和太平有渊源的大儒,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横渠四句教的内容如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1-
在《泰和宜山会语》一书中,马一浮对横渠四句教有精辟的讲述,先生引经据典,从《周易》、《中庸》等书,为后人解释“为天地立的是什么心”、“立命立的是什么命”、“为什么是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是致太平”等大义。
从横渠四句教来看,关注的议题其实都在于人本身,不管是“为天地立心”,还是“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让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然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虽然道儒两家对圣人的定义不同,但是以世人最朴素的情感-身体健康/生活安定/家人和睦-来说,诸子各家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是到了具体的时间和环境,各家达成的手段不尽相同。
我们反观历史上公认的圣贤,有几个人的日子是舒舒服服的呢?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他们不以自己的安乐为安乐,也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忘乎所以。
-2-
佛教里有这样一句话:以佛心看人,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人人皆是鬼。这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说法就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视野。
看多了“见钱眼开”的人,很多人走向了这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谈钱色变”,认为一碰到钱,就会沾上铜臭味。另一个极端则是“同流合污”,既然别人都这么不择手段地挣钱,自己为什么还傻傻的在那按部就班,于是就钻到钱眼去了。
真正的智者,是拥有一颗平常心。
天地之心,即是平常心,也可说是真诚心。天地孕育万物,不因人类的好恶而偏颇那一方,只是我们多一份用心,多一份真诚的努力,就有一份的收获。
钱本身没有好坏,在智者手中,可以成为良药,淑世济人,利他自利。
技术越发达,价值观就越重要。唯有将技术运用在为人类谋福祉的产品上,幸福才能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为生民立命,现阶段可以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拓展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现在很多残障人士在网上开店,或者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避免过去的交通语言困境,让自己可以自立。
-3-
马一浮在《论治国学先须辨明四点》一章中,对国学有四点看法,其中一点是他认为国学是活泼泼的,国学绝不是泥古不化,一味教条的。
一般对待学问的态度,八个字可以概括: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但是何者是精华,何者是糟粕,大的好分辨,小的却是比较难区别,如果碰到新的问题,新的环境,分辨更趋困难。
所以这也是“为往圣继绝学”之所以困难之处。圣学本就一心可得,但是后人累积的习气,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以为新的才是好的,老的、旧的就是不好的,故而一味求新舍旧,或者一味抱残守缺,走了不少弯路。
今人不用刻意复古,但以读经、汉服、古琴、戏曲等形式,先做个形上的链接,却是必要的手段。再者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将我们文化中精华之所在,传播给更多人,才能把文化的种子,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4-
太平盛世,千百年来人人不都是为这四字努力吗?
回望历史,又好像从来没有太平的日子过。现在打开各种媒体端,不管是电视广播,还是互联网的新媒体,日日可见各种负面信息。
仔细思量,太平不是一种绝对的现实状态,太平是我们相对的理想心态、社会愿景。
天地之间原本就有阴晴圆缺,也即佛教所说的无常。看清无常,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尽情享受每天的光和热,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无常,不是轻易能体会的。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故而我们有时讨厌媒体的负面报道,但是有时又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时时提醒大家,风险无处不在,社会进步需要众人不懈的努力。
好的媒体,不光揭露问题,还提供适当的解决思路。或是拿来主义,从别的国家地区借鉴,从历史中借鉴;或是深度分析,理顺问题的脉络,进而提供社会大众逐步改善的机会。
太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太平是一种状态,一种“日日新,又日新”的状态。我们每个人,多点用心,多点努力,便能为“开太平”添一份力。
-5-
这里要说一段近代的故事,相信有助于朋友们更理解横渠四句教所要传递的精神。
1938年4月,也就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年,马一浮辗转来到浙江大学临时校址所在的江西泰和。
在这里,马一浮受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所请,开始了两个学期的“国学讲座”。讲座的开场,便是“昔张横渠先生有四句话,今教诸生立志,特为拈出,希望竖起脊梁,猛著精彩,依此立志,方能堂堂正正做一个人……”
观当时的外部环境,日本侵华日盛,国民党军队且战且退,人人惶惶不安,不知国家个人前途何在。相信这样的氛围,也弥漫在校园课堂与讲座之上。
马一浮在当时的讲座,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画面:一位长须飘飘的老者(马一浮时年55岁),用他炯炯有神的眼睛环伺四周,掷地有声地和在座的学子讲解横渠四句教。
不管外在是多么的腥风苦雨,但是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教授学子们浸润在国学的温暖怀抱中,也在国学的寻找着奋起的力量。
“诸生但取六经所陈之治道与今之政论比而观之,则知碔(wu,三声,似玉的美石)不可以为玉、蝘蜓(yan ting,三声、二声,壁虎)不可以为龙,其相去何啻(chi,四声,何啻意为何止、不止)霄壤(霄壤之别,天地之别,比喻差别极大)也。”
“中国今方遭夷狄侵陵,举国之人动心忍性,乃是多难兴邦之会……今举横渠此言,欲为青年更进一解,养成刚大之资,乃可以济蹇(jian,三声,困苦)难。须信实有是理,非是姑为鼓舞之言也。”
要相信有这样的实理,绝不仅仅是说些鼓舞的话。它可以养青年之刚强,拔国民于苦难。这样的话语,对于在场的人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激励呢?
就是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来看四大自信的文化自信,也不是只说说而已,确是我们深植于心的事实所在。
-6-
这些文字断断续续写了有两三个星期,很多的内容都参考了马一浮所讲的横渠四句教。
这次依自己的理解,揉合诸多的想法,希望可以更深入的感受这四句话所要传递的信念与精神。
在摘录马一浮讲横渠四句教最后的一段时,逐字注音注译看不懂的字和词,经此才明白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然怕是再读十遍二十遍,还是囫囵吞枣,不知要义。
写以上的文字,权是前一阶段横渠四句教(马一浮讲解)读诵的一点心得体会。
但写作过程的磕磕绊绊,使我感到理解马一浮讲解要领的艰难。即使整体的意思能够理解,但是回到每个片段,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夜已深,需要休息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且不说内在含义如何精深,只说简单的知行合一,知道要真诚,知道要奋发图强,知道要为人群付出,行动起来也需要很大的毅力和恒心。
晚安,来日再写。
搜索《横渠四句教》相关文章,竟找到一篇丰子恺撰写的《四部合唱横渠四句教附说》,记述马一浮信中对丰子恺言:横渠四句教堪比佛门的四弘誓愿,详情下次再和大家分享。
*图片自网络下载,如有朋友喜欢《泰和宜山会语》,请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