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简单和繁华之间的选择并不少见,这里面之所以用了繁华这个词,而不是用繁复繁琐繁多,是因为那些词是繁字系的消极意义,而之所以用简单这个词,是因为跟简朴、简约相比,简单这个词又显得别具一格。
人赤裸裸的来到世间,一无所有,这个时候是人最简单的时候了。简单到没有身外之物、简单到没有更多的诉求,简单到没有顾及自己的颜面,哭啼啼的就想要一些吃食。随着人渐渐的长大,哪怕是最苦情的生活,他也多多少少接触并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之中,有的是生命所必须,有的是装饰,有的则最终演变成了炫耀。这些拥有的东西,并不都是有形的,并非都能够被度量,但往往是被这大千世界的繁华所吸引,衍生出了对于拥有更多东西的欲望。
人人都向往崇高的繁华,也许并非为名为利。但是纵使庙堂之高,也为繁复所累,现实生活中的人很有一些既想身处江湖之远那样简单,却又不甘寂寞。事实上不论怎样层次的人,都面临着不同层面的简与繁的选择,“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身处万丈红尘,不免左右为难。
家徒四壁的时候,那是不得已的简单,“破家值万贯,丢一把柴火就没有烧的。”这句谚语大概是在初中的课本里面学到的,却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小时候,爸爸妈妈一点东西也都不丢,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院子大些,会有很宽阔的旧物置场,另一方面是破破烂烂的东西保不齐那一天就能派上用场。生活生产资料的匮乏,造成这种被动,确切的来说是简陋。当然如果不为生活所迫,浪迹山野,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对于当今的大多数人来说,简与繁往往成为一种选择和一种生活态度。繁华能够证明一个都市风流乡的地位乃至一个人物钟鸣鼎食,而简单却是另外一种达观和境界。孟庭苇的一首歌“什么都不要太多”,轻轻地唱出了欲望太多带来的负累,昭示人们开始转向一种清丽。近年来极简主义的趋势也证明了这一点。就像我新近入手的腕表,它只有运动和时间的简单功能,却令我爱不释手,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救赎和回归。
简与繁当有境界之分。除去欲壑难填的无休止繁冗与炫耀、因为清贫造成的简单,第一层就是对于物质的简单生活方式,第二层就是精神上的简单方式,第三层则是摆脱一切繁复,换取物质和精神上的轻灵。要达到第一层需要克制自己物质上的欲望,要达到第二层也许还需要物质的富足作保障,而第三层若非仙风道骨,不可为。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把这个世界变得繁文缛节。科技和文明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突发猛进的提高,我们在慨叹人类在洪荒变坦途的理想和芸芸众生名利趋势而造就日新月异世界的同时,其实也可以想一想,世界上第一个黄昏是多么的美丽。
这使我想起《青龙湖的黄昏》中的诗句,我们不是要躲避现实,而是真心喜欢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