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凉亭假山,池水静淌,锦鲤団簇,杨柳依依。
这种和谐的静谧,只有在富贵人家才能享受得到。
而这富贵,也不是那寻常的富贵。
当年太祖帝建国前,铁马踏江山,当时就已富甲一方的君家老祖宗就曾在太祖最困难的时候出巨资资助过太祖的军队,因此立下大功,余荫荫及后世,这才有了君家四百多年的繁荣。
虽然君家也曾没落过,但之后总是能再次崛起。
君阎王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当年君家衰落,是他力挽狂澜,使君家再次拥有了如今的辉煌。
在后世,每当中天国府库空虚,或外敌入侵,或反贼作乱,等等天灾人祸之时,君家都会捐出巨额银两出来。朝廷呢,也会出些利于君家生意的政令,甚至允许君家拥有小规模的私人武装。
在中天国,一说哪家铺面是君字号的,就连当地的县官老爷也会礼让几分。
就这样,君家可以说是与当今的朝廷乘的是一条大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如今的君家,生意涉及布匹、钱庄、茶楼、酒家等等几乎所有赚钱的行业,君字号铺面遍及全国总共有六百多家。
虽然拥有庞大的家业,可是君家的香火传承却不怎么样,君家老祖建立这份家业以来,子嗣并没有像家业一样开枝散叶,而是一脉单传,连个女儿都没有,每一代就只有一个儿子。
没准儿这君家,在哪一代忽然就断了。
坊间传闻,当年君家老祖是遇到一个仙人指点,这才有了这份家业,而与之交换的是,君家的人丁单薄。
总之关于君家的种种传闻多如牛毛,往往是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
白玉石桥上,一人身着白色锦缎长衫,负手而立,手一挥,桥下一团锦鲤便簇拥过来,嘴一张一合的争抢着。
那人始终望着远方,并未低头观赏池中的鱼儿。
旁边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微微佝偻着腰,安静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老李,你说这水中有多少鱼儿?”
管家模样的人面带着微微的笑容,可能是皱纹太多,却又不似在笑,张口答道:“老爷说是多少便是多少了。”
那人呵呵一笑,并未在这个话题多做纠缠,而是话锋一转,问道:“建康来的那丫头安排到哪里了?”
管家模样的人低声道:“安排去了洗衣房,那里人少,安静。”
“状态怎么样?”
“还好,安安静静的,不和人多说话,只是做自己的事。”
那人笑道:“安排到少爷身边吧。”
老管家模样的人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回道:“是,老爷。”
从“少爷”到“老爷”,他叫了大半辈子。
这管家模样的人正是君府的老管家李伯。
那负手而立,连喂个鱼也像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身着白色丝绸锦缎的中年男子,放眼整个中天国,身为商贾却能穿丝绸衣衫的,除了那如日中天的君大阎王君之信,还能有谁?
中天国律法:商贾,不得穿丝绸服饰,违者财产充公,发配边关。
此时的君喜见蹲坐在庭院中的一张大理石石桌上,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顺着竹签咬下一颗,马上紧紧的闭上了双眼,锁紧了眉头,但嘴角却向上微微扬起。
小小的年纪,古怪的表情。
原来是在享受这酸里透着甜的糖葫芦!
喜见的身边放着一盏纯白色螭耳琉璃杯,杯身方正,精美绝伦。
琉璃,只有皇室才可以拥有,乃是稀世珍品。
喜见擦擦嘴巴,拿起琉璃杯喝了一口杯中浸泡的贡茶,便又认认真真的解决起手中的那串糖葫芦。
这一盏纯白琉璃杯,本来是西北部的柔然国进贡给中天国皇室的,后来天启帝赐给了君之信,君之信又将它送给了自己的独子。
琉璃本来原产于闪米特国,后来传至大秦国,又由大秦国传至柔然、吐蕃等地,一直传至中土。
无论在哪,琉璃都是上品至宝。
可这一盏珍品琉璃杯,又是圣上御赐之物,在君府,仅仅是君少爷平常喝水的器具。
君府财大气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或许君阎王根本就没把这御赐之物当一回事儿。
但是再不当一回事儿,这物件毕竟是天子给的,给自己独子用,外人也说不出个闲话来。
当然,君家经历了中天朝的六代国君,有荣有兴,说君家闲话的人也不少。
可哪一句有用?
倘若君家气数真的尽了,便是万民称颂也没有用。
一阵脚步声传来。
喜见睁开眼睛,看到一人从满月形的拱门走进来。
原来是李伯。
对喜见来说,李伯不仅仅是自己家里的一个管家,而更像是自己的爷爷。
君之信常年在外,处理君家的生意中的事务,喜见天天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父亲,而是这个有些微微驼背,从自己一出生就在自己身边照顾自己的老爷爷。
对于一个自幼丧母,父亲常年出门在外的孩子来说,李伯在他心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喜见将最后一个糖葫芦塞进嘴里,跳下石桌,朝着来人跑去。
李伯呢,也是真心待喜见,似乎把喜见当成了自己的孙子一般,这点无需多说,从李伯看喜见的眼神儿就能看出来。
李伯看到喜见冲他跑来,忙弯下腰,伸出双手向前迎了两步,笑呵呵的道:“慢点儿,慢点儿。”
一头冲进李伯怀里的喜见也呵呵的笑着,是那种孩童独有的纯净笑容,清亮的眸子,不掺杂任何杂质。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喜见被李伯抱在怀里,这才看到原来李伯身后还跟着一个少女。
少女个子不高,皮肤很白皙,睁着一双好看的大眼睛,头发盘起,两缕垂在脸颊两侧,一身水绿色和墨绿色相配的抹胸长裙,分明就是君府的一个下等丫鬟打扮。
李伯见君喜见看到了身后的女孩,便笑着道:“少爷,以后她就是你的贴身丫鬟了。”
说完看了少女一眼。
那少女微微颌首,道了一声:“少爷。”
声音温婉动听。
看着这个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女,君喜见笑着道:“你叫什么?”
“甘草。”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