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最好的教育是:
一位父亲可以在宏达与严肃之间,同时表达生活的细腻与温柔;
母亲在感性之中同时带有理性,在温和当中有所坚持。
父母是教育力量的合体。“何时”分工或“如何”分工最好按照每个家庭的条件而有所不同,“父亲”的责任不需要通过别人的经验才证明它的重要。爱是本能,是每一个家庭原本就在书写的生活故事。
过去的父亲对于尽责可不是只用心监督老师,也不是经费上不惜千金,他们把教育付之日常行动,非常重视自己的身教。
许许多多的历史记载都证明了中国父亲早已倾向于用亲密慈爱的方式开始指导孩子的学习,“教育”与“关怀”对于每一个年代的中国父亲来说,都不是陌生的课题。
最近,我从书中读到了梁启超先生给他九个孩子的书信片段时,心中非常讶异这位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父亲,竟以我们认为“超时代”的亲密口气与时新的语言对他的孩子说话。
阅读这本书的收获,以最简单的角度来说,它至少能提醒每一对父母教养中的三种角度与心情:
一、时间:这些书信写作的时间与今天虽有年代上的距离,但人性的爱是代代相同的,正确的教育从不会过时,家长不用追逐教养新趋势,因为人在这个世界的目标从来没有变过,先求生存,再求幸福;先能自立,而后益人,没有任何一代能否认这个教养目标。
二、牵系:梁启超先生非常懂得启动子女之间的爱,他让大孩子去关怀弟妹,“有些事不必问爹爹,但记得与哥哥姐姐商量。"手足之间能彼此相爱与拉拔,代表的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最没有烦忧的父母,跟今天多数的家庭比起来,梁家的爱是这么宽广、这么正确又这么有作为。
梁启超不用担心自己对孩子公不公平,也不花时间来调停孩子之间的相妒,而孩子从他身上理解的爱更不是用任何物质与供应来计量相较的,我想,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亲子教育。
我自己从梁启超为人父母的诸多担忧与快乐之中,看他所展示的坚定信念而自省。
我也很庆幸自己有个弟弟,事事我们都可以一同商量,有个伴。
三、语言:我很喜欢梁启超对孩子说话的口气与他所使用的语言,有亲昵,有严厉,有大方向更有小细节。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在教育孩子的工作上如此自如,是因为把所有的教育都放在一致的价值观上来思考,因此“期待”与“不舍”自相矛盾。
什么时候他会鼓励孩子们为坚持信念而吃苦,什么时候却不舍得他们吃苦,他都可以或重或轻地发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考虑;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父母来说,似乎是最困难的课题了。
仔细看看梁启超是怎么一一指导这个、那个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求进与定向,他所顾及的还不只是孩子个人的发展而已,更要教导他们去爱当时那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与社会。
看完这本书,我非常、非常感动,只能说,父母表达自己如果能达到梁启超先生的境界,“爱”对于我们生命的庇护与滋润就真正宽广了。
我很庆幸懂得从蛛丝马迹中热切地寻找梁家教育的精神。我这么想过:如果一位父亲可以在宏达与严肃之间同时表达生活的细腻与温柔,为什么我当母亲不能也在感性之中同时理性;在温和当中有所坚持?在“安静”中被滋养(延伸阅读)
也许,这也就是我一直主张家庭教育不必过分强调父母分工与角色扮演的理由。
父母是教育力量的合体。
爱是时间的礼物,爱也需要学习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