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一过,基本上年就过完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以前过了初二人们才开始走亲访友的拜年,带上几个烧馍,一包白糖,一把挂面,再加上一瓶秦川酒,这就是拜年的标配,在物质困乏的年代,不管有钱没钱都是这样一份礼当。有钱了当然不愁拜年,没钱呢也不用太忧心忡忡,只要你还有亲戚,他们到你家拜年拿的基本也就是这老四样,你再把这四样转手送给别人,或者亲戚多了,来拜年的人家也多了,几家拿的礼当相互换一下,再给他们还回去。到最后你发现,几个烂烧馍转来转去送来送去,可能又回到自己手里了,硬的石头一样溜溜圆。智慧的中国人即使在物质条件不富裕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很自如的辗转腾挪进而达到礼尚往来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初二初三先走老丈人,顺带着把大小舅子、大小姨子一起跑了,因为这一族在本家地位举足轻重,所以拜年送的礼当也要相对的隆重一些,在里面加上软的金丝猴烟,或者一包饼干。有时候亲戚多了,礼当多的没法拿,干脆骑辆三轮车在屋里把每一家的礼当先配好,然后由新女婿和新媳妇到新娘子的娘家一家家地把礼当先卸了提到中堂屋里搁到柜上,当然还是先去老丈人家,再去舅子家,最后去姨子家。主家会先在门口等着,见女婿来了,就一边寒暄着客套着意思是麻烦了,一边接过女婿手里的礼当引着进门放好礼当,发根烟,让坐下喝口水,主人家就吩咐家里人赶紧烧鸡蛋煎水。当然,女婿在家里都是刚吃过饭撩下碗,鸡蛋煎水显然是吃不进去了,就撵到厨房里阻止主家拢火烧水。碰到热心肠的丈人丈母娘,女婿推辞不过,丈人的盛情难却,只好喝口鸡蛋煎水;遇到实诚的丈人丈母娘,一见女婿确实刚吃过饭,又推辞着不让烧水,也就相互在厨房里谦让一番,一方拿着鸡蛋要往锅里打,一方拦着死活不让打,最后丈母娘说既然这样那就算了。如果姨子嫁的远,一天跑不完,可能要在丈人家歇一晚,先把舅子的年给拜了,第二天在赶早给姨子拜年去。当然,女婿媳妇破烦了,花了钱,但是作为新媳妇新姑爷一般都能收到一份红包,丈人丈母娘至少包个大的,也许比给老丈人送的礼当还贵,其他舅子姨子也要给这位挑担(姐夫/妹夫)一个红包。
拜完了丈人丈母娘家,接下来就是新媳妇要陪着丈夫去拜他姐姐夫了。当然这方的礼当不会像拜丈人那么重,但是为了往后能够和公婆和睦相处,新媳妇在给丈夫的姐姐姐夫拜年的时候要上心,因为这不仅是给丈夫撑面子,而且也能够给公婆留下一个好印象,毕竟她作为一个外人嫁入丈夫这一族来,是要下半辈子和他们一起过的。当然,他们也少不了会得到主家封的红包,红包是给新媳妇的,但是主家也是为了给兄弟长脸。
这一趟拜年拜下来差不多要四五天,这也只是把他们这一辈的两个主要家族的年给拜了,还有父母那一辈的家族对应的平行关系,甚至祖父祖母那一辈的对应的家族关系也需要年轻这一代人来维系,最后拜着拜着发现对于他们要走的亲戚都叫不上名儿,甚至不知道怎么称呼,年是越拜越多,亲戚是越走越走不完,最终都不可能完整的跑遍,有些远亲只好通过别的亲戚去代个礼。
不知不觉的,在走亲访友的拜年中就走出了正月十五,十五一过,一年的春节也算是过完了,人们又该忙着奔工作奔生活去了。
那个时候,过年要过半个多月,可是明明感觉到年过的很快,而且时间太短了,恨不得过年过出正月去。
现在过年时间太短,一般人到了初五六就开始逐渐的返程忙工作了。但是,就是这短短的五六天时间,掐去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两天在家里过年,其余三四天真的不知道怎么打发,有丈人丈母娘的还可以去看看丈人丈母娘,而且拜年的礼当真的没有个标准了,或者说是没有个上限了。
从丈人丈母娘家回来,窝在家里面等着初五初六然后背起行囊开始奔生活去了。至于,姐夫姐姐家有时候没有必要去了,他们也是这种想法,要么两家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了,要么是对方过年没回家,要么是长大了在一起没话说尴尬。而父母辈、祖父母辈的亲戚,则疏远的没有一点儿来往,除了对方家里有红白事推脱不掉的,拜年这种小事就直接免了。
直到今天,我们突然发现,穷亲戚越走越少,富亲戚人家又看不上你了,你待在家里绞尽脑汁儿的想还可以去谁家拜个年,可是想来想去没有谁家可以去的,只好无聊的在家里呆着,直到你产生了一个想法,明年过年是不是没有必要再回家了,因为回来了,反而感觉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