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离职面谈,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二十出头才毕业一年多的小姑娘。她离职的理由是目前每个月四五千的工资不能保障她的生活,她想要寻求更好的发展。几番沟通下来,了解到她要从一名幼教老师转行去做销售,带着对目前四五千工资的不满,和对未来五六千工资的期待。
我并没有挽留,因为我觉得节省的这个人力成本我可以找到更优秀的人。在商讨离职时间时她的期望是尽快,而我的答复是本周就可以完成交接签署协议,期待她新的四月。这次离职谈话很短,结果让领导们都很满意。
这是我本月进行的第三次离职面谈,我预计,就在明天会完成最后一场。而这些人,公司不会做出任何挽留。
离职人员A:
公司销售,是公司元老级别的人物,从公司初创,一直到现在,一共陪伴公司走过了三年。离职准备去大城市发展,近期在投该城市销售管理的简历。
为什么对于元老级别的员工不进行挽留?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不需要或者是降低成本。根本的原因在于,标榜自己功德的同时,视公司制度于无物,多次触犯公司财务、人事相关规定。如果严格来看,公司可以就相关问题追究法律责任。
制度是公司的底线,功大并不能抵过,无视制度,无论是谁都会被公司淘汰。不主动离职,最终等待他的也将是劝退。
离职员工B
公司市场主管,离职原因是想要去大城发展,在目前公司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离职面谈时他问了我一句话,如果是我面试他,我觉得他适不适合这个岗位。我很直白地说,不适合。公司招聘了一个愤世嫉俗,满满的艺术气息的人来跑市场、拉资源,让他放下他沉浸在艺术世界里的孤傲,去给别人鞍前马后,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他难受,公司更难受。因为你实在无法和一个永远活在自己理解世界的人很好的对接工作。
当然这只是前因,后果就是,喜欢推卸责任,对工作拖拉,钉钉消息永远无法及时回复。
他也给我分享了他之前工作的种种,在新媒体运营行业中如何如鱼得水,而在我们这里怎么都不得劲儿。
适合真的很重要,人的性格色彩的不同就决定了更适合什么样的岗位。不要企图突破自己的性格,做出什么样巨大的改变,这个过程真的难受,而且容易放弃。招聘更适合的人,而并非更优秀的人;选更喜欢的更适合的工作,而不是钱更多的。很多时候更优秀的人不适合是双方的损失,而钱能给予的快乐太短暂,而且也太容易改变。
离职员工C
这个还没有做离职面谈,但是她也是公司“辞退”的重点对象。这个人,公司就是否辞退她这件事情纠结了一年了。她是公司老员工,也是销售部门的主管。我来这家公司一年了,关于要辞退她这件事,领导们和我也沟通了一年。有不舍,毕竟每月业绩第一,销售能力拔尖。最终还是痛下决心。为什么呢?
今天我都文章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原因再贴切不过了:“如果你不喜欢你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闭口不言!”
我们来想象一个情景,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领导:标榜自己给公司贡献的同时,埋怨公司这不好那不好,你能赚到钱她功劳最大,帮你签单或者其他什么忙都要尽可能地标榜一下自己,公司活下去她的功劳最大。你会作何感想?这些话公司老板听了又作何感想?
我们都要知道,地球离了谁都可以转。而作为公司中层、团队leader在发布消极言论,引导员工消极情绪和对公司不满看法的那一刻,老板就在想办法怎么把你换掉,一脸笑意地等待时机。
当老板找你谈第一次话的时候,就应该收敛这样的作为,并且对于老板的坦率表示感激。而不是变本加厉。
作为一个人事,在和她沟通劳动合同续签时,得到一个我意想不到的答案:这是她和老板的事儿,和我没关系。惊讶,震撼,同时觉得自己特别没面子。我立马把她说的原话传达给了老板,当然带着我的不解和气愤。
作为leader,不要求什么胸宽似海,但最起码别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说话要过脑,在职场里沟通有潜规则,可以没有情商,但你最起码得要有礼貌。
有些人,提出离职会尽可能延长时间做好工作交接和接班人的培养;而有些人离职,公司恨不得马不停蹄,加速办理相关手续。很简单,这些人在公司多待的日子,所带来的效益是负,还会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机会成本。
觉得不适合就换,一边抱怨一边坚持,不仅你累,公司也会觉得很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