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可能无法想象,在健身房里,很少看到大胖子出现,大多是看起来非常匀称,甚至非常健康的结实强壮的一群人。
并不是因为大胖子不来健身房。
但凡一个大胖子在健身房出现频率很高,你放心,最多两个月,他一定会消失不见了。
因为,要么他因无法接受健身房高强度的运动最终放弃健身;要么,他因为坚持下来,减掉了身上过多的脂肪。
但是也会有一类人,去健身房的频率很高,即使看起来不太胖,但是走样的身材多年来始终没什么变化。
我非常欣赏健身房一个舞蹈课的领舞教练,所以我会专门抽时间跑去上她的课,并且都会尽可能早点,因为这样可以站的靠前一些。但我发现我几乎永远都不如一位大姐赶的早。这位大姐不是很胖,但几层的游泳圈看起来却像是不怎么锻炼的人,即使这样,我每次来上这个课都能见到她,而且每次她来的都最早,永远站在第一排,离教练最近。
前段时间因身体不适,近两个月没去健身房,对于教练两个月前新教的舞蹈动作,我竟然学的很快,没几次,竟然比几乎天天都来的大姐跳的都熟练。
这并不归功于我的年龄优势,而是我们在跳同样的舞的时候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上课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学会基本的步伐和动作后,我上课仍然会非常专注,因为我还要注意教练的细节动作,比如什么时候甩头,抬头的力度,胳膊抬多高,手指的动作等等。
教练说腿抬高保持60度夹角,我就会去寻找60度和70度的区别。
而这位大姐,动作永远都是轻轻柔柔,慢条斯理,点到为止。
因为她离教练近,教练也经常提醒她把动作做标准,她总是嘿嘿一乐,但动作却没有任何改变。
这样说可能不太好理解,我找了些网络图片来说明。
我跳的时候是这种状态:
大妈跳起来是这样的:
我和来健身房的大姐都有对健身的兴趣和热情,但也有不同。
我主要为了健身,也非常享受舒展的舞蹈动作带给我的艺术气息;带有力量与爆发力的韵律与节奏感释放了我的精神压力,我享受这个感觉,享受把动作做到极致的美感与成就感。
如果问大姐,为什么这么积极的来健身房,我想她一定会说:运动运动好啊,身体好,我也喜欢跳舞。
那你为什么跳的时候不太投入呢,我猜她应该会说:
锻炼身体而已嘛,差不多得了。
前些天,和同学聊天,同学表示很苦恼。因为女儿在舞蹈班,总心不在焉的,好像总提不起劲的样子。对待老师交代的基本功练习的家庭作业,也特别抵触。
我说:看来她不喜欢跳舞。
同学说:她喜欢啊。
我说:你怎么知道她喜欢?
同学说:她说的啊。每次看她不愿意好好练基本功,我就说要不咱不上舞蹈班了吧。她就不愿意。她说她喜欢跳舞。
为什么口口声声的说喜欢跳舞,却不积极,上课也心不在焉呢?
“喜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认真思考过吗?
所谓的兴趣和热爱,其实在每个人的概念中,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生而为人,我们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很多家长说自己从小有个舞蹈梦,所以希望孩子学舞蹈。
如果你说:你这么喜欢跳舞,自己报个舞蹈班呗。
她会说:哪有时间啊。
于是你看到很多幼儿舞蹈教室满满的小孩,妈妈们都坐在外面家长里短,旁边的成人舞蹈教室却空空如也。
或者妈妈会说:哪有老大人报舞蹈班学跳舞的啊,让人听见了笑话。
怕被人笑话的“兴趣爱好”,算哪门子“喜欢”?!
妈妈还会说:这么大年纪,哪跳的动呢。
有多少年过七旬的大爷大妈还在挑战极限运动,我们三十出头的人,怎么好意思说“跳不动”呢?!
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对这个新新世界充满好奇。她的各个感官都刚刚打开,她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的,对任何不熟悉的事情都感兴趣。
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兴趣是不能当饭吃的”,家长们只重视分数,即使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让孩子们报各种课外班,也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特长。
而孩子的真正兴趣在哪里,家长们不关心,孩子们自己也不清楚。
前面说的的小孩,她说她喜欢跳舞却不用心。
我真的很怀疑她是否真的喜欢。
她可能就像前面我提到的健身房的大姐一样,觉得跳舞就是消遣,总比在家里写作业强;
她可能觉得如果妈妈不让她跳舞了,妈妈会因为生气而不那么爱她了;
她可能只是跳了舞,便觉得自己就该喜欢跳舞,如果不喜欢跳舞就不是乖女儿了;
她可能真的不喜欢跳舞,只是她自己都不知道罢了。
其实我们很时候都和健身房的大姐一样,看起来积极乐观,每天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的按时工作,但很多事情做的得过且过。就是灵魂跳脱了的躯壳。
我们有谁那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呢?
所谓的兴趣爱好,有多少是欲望的产物,有多少是匮乏的结果。
我们自己都理不清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爱好”
更何况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