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完了《清单人生》,一开始不太理解最后的收尾,后来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人不管是“被利用”还是“被需要”,都应该先学会爱自己。
主人公布里特·玛丽,在婚姻中,一直为肯特而活,照顾他的起居生活、照顾他的两个孩子,肯特爱不爱她,我不知道,但是从他们的这段关系了,我感受到的只有“被利用”。肯特只是“利用”布里特·玛丽来照顾这个家,照顾他和他的女儿。直到他出轨后,觉得布里特·玛丽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就让她离开。
接着布里特·玛丽害怕自己一个人死在公寓里,就为自己找了份工作,到博格看守娱乐中心。到了博格之后,她的人生开始失控。在此之前,她的人生就是一张张清单,每天都看着清单有序的生活。而来到这里后,一切都不按“套路”出牌,让她无法按照清单生活,她的人生开始变得无序。
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些让她感受到“被需要”的人:坐轮椅的女人、萨米、薇卡、奥马尔、斯文、银行(这是人名)……
博格的人都酷爱足球,而布里特·玛丽是一个非常讨厌足球的人,才刚到博格就被足球踢晕的她,注定和足球结下不解之缘。
从刚开始不理解孩子们为什么要踢足球,到后来让孩子们到娱乐中心看足球,再到最后为了让孩子们能参加比赛去做了足球队的教练,布里特·玛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她不仅不讨厌足球,最后还为博格争取到了一座足球场,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感受到了“被需要”,希望能够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故事的结尾,布里特·玛丽陷入了选择之中,是回到知错就改的肯特身边,还是留在让她感受到恋爱的斯文身边。肯特来接她时,她没有走,肯特说了一句话:“如果你早晨没有敲响我的门,我就自己回家去。”这让布里特·玛丽想起了斯文和她说过的一句话:“每次听到敲门声,我都希望是你。”
这也成了故事最大的悬念,布里特·玛丽最后敲了谁的门呢?结局却是,她没有敲响任何人的门,而是被拉到了大街上。街道的两旁放满了汽油,是足球队的孩子们为她准备的,足够让她从博格开车到巴黎,然后又返回。
是的,巴黎是布里特·玛丽最想去的地方,只是她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去了。现在孩子们告诉她:让她勇敢地做自己,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不知道最后布里特·玛丽有没有去到巴黎,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选择折返去敲响一扇门,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相信,布里特·玛丽,已经懂得了如何去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