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波特曾造访过华山。读着他的文章,并不显得十分繁琐。简单的游记,记录着他与华山一些隐士的对话,虽仅仅寥寥几句,但觉其隐逸超世之所在,便更觉华山之灵秀神秘。
而想起华山现在的种种面貌,一排排游人摩肩接踵,一辆辆观光车川流不息。而那些道观、岩洞中,隐士早已不在。只有几位道士、道姑守着道观,穿着服饰,簪上头发,便可骗得游人。
在比尔.波特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看见些许隐士的影子。可是,现在,当我到达华山之后,我只看到了一面面高举的旅行团的旗帜,一排排摆满纪念品的小摊,一个个大吼“降价”的小贩。
华山太热闹了。
过于热闹,也便过于冷清。华山的萧声,自萧史起,绵延至今。现在,却有些听不到了。萧史弄玉的故事,毛女的传说,韩愈投书的历史,卫叔卿与神仙所下的残棋,赵匡胤输华山的典故,观棋烂柯的王珂,以及宝莲灯……这些传说、典故,一个个地从导游口中吐出,也一个个地从游人耳边滑过。这样的传承,是在变向的流失。可是,谁又能意识到这点呢?
华山,即便是在狭窄的顶峰,也是超负荷了的。
可是,华山最终还是给了我一种无法比拟的灵秀与神秘。当人群在我眼中逐渐褪色,当那一根根长长的自拍杆都被屏蔽的时候,我看到了最美的华山。这是一种无法磨灭的美。
也许是缘分,也许是造化。总之,我看到了最美的华山。不是那早晨绚烂的日出,不是那傍晚醉心的夕阳。而是在正午,在那毒辣辣的太阳当空照之时,从山谷飘来了一团云雾。
众人欢呼。这是华山难得的胜景。华山,是很少有这种天气的。
原本就俊秀的华山,在雾中别有一种仙气,更让我觉着这不是在华山,而是在中国古老的山水画中了。想必那些画家们的灵感,是出自这里的罢。
俄而翻到了王昌龄的诗句“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更是同感。远在他乡,更觉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明灭的山与云,无常的人与生,则万物何所之?故众多的高人逸士、禅宗学者,见此情此景,多生一情,无不赋诗作文以记之。此之谓“天下之水同出一源”者也。
宁静如山,睿智如云,隐忍如水。而思及华山之宁静不再,孰不痛心疾首,而又奈之何?只好在这般云中找寻罢。
正胡思间,雾气更浓,举目而不见四方,方拾级而下,与华山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