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肯定到自我欺骗

写在最前: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分享一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有只饥饿的狐狸,看到了葡萄藤上挂着让人垂涎欲滴的葡萄,非常想吃但是够不到,狐狸竭尽全力又蹦又跳可还是够不到那些葡萄,终于它决定放弃,可离开的时候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昂首挺胸。它说,我原本以为这些葡萄美味无比,但现在发现他们酸的难以下咽。”

看完这个酸葡萄的故事大家有啥想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嘲讽狐狸的前后矛盾与自欺欺人,第二反应可能是赞叹它的实用主义。其实重要的不是狐狸做出了什么反应,而是这个应激反应背后的目的,虽然只是自我欺瞒,但是很好的保全了自己的自尊心和颜面。

这种应激反应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肯定,并不影响自己的信心。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还记得我们上一篇【不要为了奖励而努力】么,很多家长都会用奖励作为交换条件来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但是我们知道如果如何一个孩子一两次得不到那么奖励,可能会说自己没那么想要了,用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自尊,但如果很多次都得不到的话,还会是自我欺骗么?

狐狸一次够不到葡萄可能会说葡萄酸,下次可能还会试试,但如果十次,二十次都够不到,下一次它可能就不会去尝试了,因为它的潜意识已经知道自己做不到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就是它会直接说葡萄是酸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问很多人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很多人都答复都是我没什么想要的,长期的自我欺骗其实已经不是为了自我肯定了,而变成了一种逃避。

现在回想起来,早年留学的时候,一开始需要做presentiong(类似于演讲,更多是像所有同学讲述自己的项目),往往我都喜欢往后缩,但到后来一个人一组,每个人都必须做的时候,才赶鸭子上架一般的习惯和接受了这个事情。

我们知道,创新的核心方法论之一就是打破隐含假设,有多少事情是碰到了我们就会倾向性的说我不行,这可酸葡萄背后的隐含假设到底是什么。只有我们知道我们不是因为葡萄酸,而是为了逃避够不到葡萄这件事,我们才能理性的正视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打破隐含假设,做出改变。


写在最后:

我相信社会越来越趋从于认知,也希望有一天能发现我现在认知到的一切都是错的,不希望你全盘接纳我的观点,但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挑战日更100天:22/100

PS: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笑落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