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掌握“自我效能感”和而“积极的错觉”,并以此解释抑郁;(2)您能读出我涂鸦这篇文字的目的吗?尝试着用心理动力学予以分析,尤其是识别我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二)培养途径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3、语言说服
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班杜拉认为对个体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二、积极的错觉
积极错觉是指当自我由于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并以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夸大、个人控制的知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为其表现形式
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
在自我概念方面,Taylor等人认为存在不真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大多个体认为自己要好于一般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估要好于其他人(如朋友等)对他的评价。
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
研究证明,人们对个人控制的信念远比实际的高。而这种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在恋爱关系中也存在。有一项研究,所有被试(包括已婚夫妻和未婚情侣)需要评估对于他们的婚恋关系中将出现的积极和消极的事件有多大的控制影响力度。结果显示,个体会高估他们控制其婚恋关系的程度(Murray,S.L.&Holmes,J.G,1997)。
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Taylor提出的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是指向未来的,即个体会对未来事件存在积极的错觉。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相信如今比过去好,而未来将比如今要好很多(Brickman,Petl,1978)。
三、抑郁症
(一)轻度抑郁症
轻度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不论轻重如何,抑郁的必要特征是心情低落,没有心情低落便根本不能称为抑郁。作为精神病理状态,抑郁的程度必须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害。否则心情低落便不能诊断为抑郁症。当然,持续时间的久暂也是抑郁症诊断的一个必要条件,通常,至少持续两周以上才够诊断标准。
抑郁有以下六个主要的表现:
(1)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如果病人原来便是一位生活圈子很小和兴趣狭窄甚至没有什么爱好的人,病人回答说“不感兴趣”就没有什么诊断价值。一位家庭妇女即使原来没有什么爱好,但做起家务来可以是生气勃勃的,日子过的也有滋有味。而一旦她感到对家庭生活没有兴趣,连天伦之乐也不能享受,还是可以说抑郁是明显的。
(2)对前途悲观失望
似乎工作、生活、学习都前景黯淡,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和不可收拾。严重者可感到绝望。
(3)无助感
病人感到对处境毫无办法,对自己的不幸和苦痛无能为力,这是许多神经症常见的诉述。抑郁更特征性的体验是,病人感到别人对他爱莫能助,尽管他完全能体会到别人的善意,看到别人在为他操心努力,但他感到无济于事。
(4)感到精神疲倦
似乎精力已经耗尽,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至少无法持久。病人感到缺乏动力,似乎没有别人催促或推他一把,他就什么也不想做,也动不起来。有人自称为“人间倦游者”。
(5)自我评价下降
如果病人原来就是一个自卑的人,这一点必须比过去更显著才有诊断价值,例如自认什么知识技术都没有,毫无用处,对实际上的成绩也不认为有任何价值,后者几乎只看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似乎什么长处和有点都没有,过去引以为自豪或可以自慰的品质在病人心目也消失了。神经症病人的自卑总是隐含着追求的目标或标准太高,而“理想”的追求实际上是不自量力和自我估计过高。抑郁的自我评价下降伴有自责,甚至罪感。神经症病人往往怨天尤人,自卑与耻感密切有关。
(6)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老师使用了“合理化”中“甜柠檬”的防御机制。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这个理论有很著名的两个案例,一个是酸葡萄心理----丑化失败的动机。一个是甜柠檬心理-----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neurosis)和幻想型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一般,“合理化”可分为三种方式:
(1)酸葡萄(sour grapes)
酸葡萄心理学
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此机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1e)里的一段故事,从前有一只狐狸走进葡萄园中,看到架上长满了成熟葡萄,它想吃,但因架子太高,跳了数次都摘不到,而无法吃到葡萄,它就说那些葡萄是酸的,它不想吃了。其实葡萄是甜的,它因吃不到,而说葡萄是酸的。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一个体育能力差的学生,说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体育;容貌平凡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是祸水”;追不到女朋友的男孩说“这种女人品德不端、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
酸葡萄心理产生原因:
1、生活中我们不乏那只狐狸的境遇与心态,当受到挫折时,就找理由丑化得不到的东西。比如某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就在心里说,没考上名牌大学也好,那里竞争激烈,说不定学习要拼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学学习,说不定我轻轻松松地读书就可名列前茅。又如一名普通干部在竞争部门经理一职中落选了,心里有失落感,闷闷不乐,后来忽然一想:职务越高,职责越重,当个平民百姓可以逍遥自在,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这一来他情绪很快恢复常态,不再烦恼。
2、“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卫功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理生活却有显著的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是寻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找理由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开脱,这就活得太窝囊,可悲可叹了。
4、心理学把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称之为“酸葡萄心理”。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类行为,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
5、就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柠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的”。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考上了经济上就亏大了。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都是在个体遭受挫折,无法达到目标,不能满足愿望,为减轻痛苦和紧张,保护自尊而采取的心理防御作用,为自己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
6、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有一定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消极情绪的作用。但真正应付挫折不能只停留在自圆其说。当情绪稳定后,应该冷静的、客观的分析达不到目标的原因,重新选择目标,或改进努力方式。
(2)甜柠檬(sweet lemon)
与酸葡萄相反的,另一种自卫机制是甜柠檬,此方法是指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上述伊索寓言里所说的那只狐狸,后来走到柠檬树旁,因肚子饿了,就摘拧檬充饥,而且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拧檬味道是酸涩的。引申到我们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时我们也会像这只狐狸一样,努力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病苦。如,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说她有内在美;嫁给木呐寡言的丈夫,说他忠厚老实;孩子资质平庸,说他“傻人有傻福”。这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常乐”的心态,有时适当地运用,能协助我们接受现实,但这种方法,如过分使用,会妨碍我们去追求生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