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对于数学认知的重构,不知道耗费了多少脑细胞,已经形成一些大致的认识。连带着对学习理论和应用的探索也越来越浓厚了,犹如进入一片星辰大海,享受着认知冲突的过程。路漫修远,从未懈怠,去探索去开启,不断明晰重点与方向。孩子已经六岁了,蹉跎了过往时光,过于关注别的方面的教育,现在才开始认真建立学习理论与框架,希望还不晚。
小学作业是最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的,尤其是数学更是如此。今天在教孩子时候利用了跷跷板来分重量,给了十个小木棍当成小朋友,让孩子放平跷跷板时候,让孩子自己想到能放几个小朋友,也穷尽了,但是到要写成数学表达式时候就有些卡壳了,今天我示范一个才明白过来。到后来以重量来写大于号小于号还成。但是到分三个班级然后一班二班个三个小朋友,三班四个。问一班二班总共多少,孩子虽然能答出答案,但是要写成数学表达式就又卡壳了。跟我预计的一样,孩子从语言表达跨越到抽象符号是要有一定经验的,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去尝试抽象累积。反过来从抽象符号还原成语言也一样需要逆向锻炼。已经想好各种方法来试一试,让孩子在学习数学时候利用各种方式来锻炼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教育任重道远,希望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能让我闺女和侄子都能有所进步。
从小学以来我当初对数学就很敏感,也喜欢胡思乱想不走寻常路,这可能也影响到了我现在的思维模式。孩子的数学思维好的往往很少有天生的,希望我能在孩子小学不断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尽量正确的帮助。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