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了。走亲戚是我们汉族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这是亲戚们之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尤其像我这样家在外地的人来说,走亲戚也是和大家一年一次的见面机会。
临朐老家正月初二多数走丈母娘家,一般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但弥河东有初二看舅的习惯,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走亲戚是需要回拜的,我去了你家,你就得来我家。对于多年的亲戚来说,人员相对固定,也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日程,大家彼此之间都不用联系,今天去姑家,明天去姨家,相同的人去,相同的人接待。走亲戚一般都是中午,但亲戚多的,就可能早中晚都有安排,每天就像赶场一样。
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过年走亲戚,厌烦走亲戚的套路,问度娘“过年不喜欢走亲戚”,相关结果约275,000个,问“过年喜欢走亲戚”的结果约233,000个,后者数量少是一方面,其中还包含了许多不喜欢的内容。这充分说明了,不喜欢走亲戚似乎成为趋势了。
一般老人不出去走亲戚,但家中小辈不在,就只能长辈出马去走亲戚。小姑家表弟今年去东北岳母家过年了,所有的亲戚就只能姑父一个人走了。初三的时候,我开车去接着小姑夫一起出门。在路上,姑父几次谈到,“走亲戚也就是你们表兄弟之间还能走动,再下一代就不能指望走动了”。的确,三代以内,也就是我们的堂兄堂弟,表兄表弟之间我们还能走动交往。毕竟小时候大家都在一起生活过,有许许多多大家一起成长的经历,回忆抹不去的。但现在出生在外地的下一代和上面说的上一代之间只能一年见一次,可能都记不住模样,如果平时没有联系,亲情自然无法维系。
有的亲戚平时经常见,春节期间还必须得你来我往,就有时候让人感觉繁琐,形式化;还有年轻人走亲戚,不可避免被七大姑八大姨问学习成绩,问婚姻状况,问工作工资等各种问题,自己如意还好,自己不如意则种种尴尬,如果经常遭遇尴尬则不喜欢走亲戚了;还有些人,自以为自己条件优越,面对一些穷亲戚,就不愿意去走动;长期在外的人,与家乡亲戚们的接触自然很少,与亲戚间的关系必然日渐淡漠。以上种种,都是不喜欢走亲戚的情形。
随着人口的流动,亲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以至于这几年那个亲戚的称谓在网上走红,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亲戚都不知道怎么称呼。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一个人的亲戚圈子也越来越小,不久的将来,或许许多亲戚的称谓也将消失。
大姑家住淄博,最近几年都是在初五的时候走动,他们来临朐一年,我们隔一年和小姑一家一起去淄博,今年该我们去淄博了,提前联系时,因表哥初五要去天津,就让我们不要去了。当时我考虑到我们去就得招待我们,大姑今年已经85岁了,自己无法动手了,怕她着急,我也不主张去。但父亲坚持要去,说吃饭无所谓,大不了我们去了自己动手做饭。到了这一天,大家如约而至,当几位老人见面的时候,亲情的流露,感人的场面都让人激动,至于如何吃饭都是次要的了,见面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大家心里都有一种沉沉的满足感,就像大姑说的,“年龄大了,多见一次就是赚一次了”。走亲戚就是串联亲情,而亲情就像一杯美酒,只有品味的多了,才能品出其中的甜美醇香。
离开故乡的人都会思念故乡,因为故乡承载了许多回忆。亲戚假如不走了也会思念的,亲戚之间也承载着许多成长的纪念,可能不是你的,但也是你最亲的人的。亲戚之间毕竟是许多血浓于水的亲情串在一起的,就像老话说的,“亲戚亲戚,越走越亲”。愿我们都能够在走亲戚中,高高兴兴地去,快快乐乐的回,而不是像完成任务一样,省略或当作例行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