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注意到余额宝里多了个“娱乐宝”,仔细一看,发现回报率比较高(相对),而且看上去还是一些很靠谱的电影作品,遗憾的是手脚不够快,没抢到,这些产品一开抢,瞬间就贴出了“售罄”的标签。事后,我在想,这大概有点“众筹”的意思,大家一起筹钱拍电影,等电影上映后,出钱的人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一方式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导演(团队),以前一部电影常常是由一个人(企业)或几个人投资,于是这个人有着极大的发言权,他要是“建议”让谁来主演,或者给某某某多弄点戏份什么的,导演基本上不敢说“不”,即,说导演会受到掣肘,无法完全的发挥自己的想法,而如果要想让电影继续拍下去,又常常只能忍气吞声,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电影中我们以观众的角度看主演怎么样也不像个主演,但却真真切切是“主演”重要原因之一,进而也是好导演有很多烂片的原因之一。而当以这一方式筹资后,投资方就没有什么“个人”话语权了,比如100个人各投100万拍部电影,要是有个投资人说让谁主演,导演可以完全不鸟他,因为撤掉你的100万,电影基本上不会受什么大的影响。
进一步,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之下,很多企业在开始尝试开放式创新,事实上,开放式创新绝非新词,早在十几年前,维基百科就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1997年,微软在网络上推出了Encarta,一部内容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这个拥有几万个词条,加几千个外部链接,而且每月更新内容的Encarta,来势凶猛地占据了线上百科全书领域的制高点。但是4年后,原本胜券在握的Encarta,却遭遇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对手的狙击。到2009年,微软终于敌不过这个新创企业——Wikipedia的强大攻势,被迫退出了线上百科全书市场。
2001年创立的Wikipedia,恰好因为不具备微软的内容资源,于是采取了开放式创新的商业模式:开放产品的开发、制作和更新过程,让用线上百科全书的制作,借外部参与者之力,缓解人力、财力匮乏的窘迫。结果,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出几年,无论在内容的更新还是涉足的广泛度上,微软的Encarta都已无法与Wikipedia匹敌。实际上,据说,小米走向粉丝营销也是迫于资源有限,当时创始人雷军“异想天开”的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可不可以不花一分钱,把产品推销出去了,于是小米的营销人员开始天天上论坛、社区、微博上灌水……
早在2006年,弗里德曼写了本书——《世界是平的》,有一天作者很惊喜的对她的夫人说:“亲爱的,我发现世界是平的!”实际上,整本书也就讲是在围绕这一句话说的。而时至今日,世界好像真的已经从“球形”变成了“扁平”,市场需求信息瞬息间变化万千,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更值得尝试开放式创新。
比如,Facebook最近以Open Compute Project,向外部敞开了自己的云计算,公开了涉及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信息,邀请企业外部的开发商和个人开发共享。除了公开技术文档,Facebook甚至还将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CAD设计图纸对外公开,以便于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在Facebook的平台上共同创新,实现共赢。
类似地,在时尚奢侈品行业,经销商和专业人士往往会聚焦一堂,“权威地”预测下一季的时常潮流。但是,而英国极富盛名的老牌奢侈品商家Burberry却颠覆了这个传统。公司开设了一个互动型网站,旨在将消费者和商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与许多奢侈品品牌的网站不同,Burberry这个网站,并没有停留在分享品牌故事的虚拟社区层面。她拿出了更重磅的举措:利用这个网站,邀请普通消费者来协助测试时尚新品。普通消费者不仅可以在网上预订新品,并被鼓励大胆地向设计师和商家提出建议。根据这个网站的反馈,Burberry只生产预订最多的新品,并采纳消费者的建议,对产品进行改进。
如此一来,就意味着是普通的消费者而非时尚界的“权威人士”,也能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主体。而Burberry更可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追随。
实际上,现如今,每家企业似乎都在谈创新,不同在于,有些企业是小创新,还有一些企业试图革命式的创新。不管怎么样,而企业如果总是局限于“内部人员”、“内部创新”的范畴,要取得的成效却往往力不从心,甚至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