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476:王谭虽与我是至亲,但他行事追求奢侈,超越本分,无法统率百姓。不如御史大夫王音谨慎小心,行事走正道。我敢用生命保举他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76《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三十一卷-01

假公济私的天花板: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颍川铁官徒(在汉代官营冶铁工业中被迫劳动的奴隶式工人,以刑徒为主)申屠圣等一百八十人,杀官员,盗取军械库兵器,自称“将军”,经历九个郡。

成帝派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追捕,按战时征调军队的有关规定行事,申屠圣等全部伏法。

王凤患病,成帝数次亲临探望,亲自握着王凤的手流泪说:“将军染病,如有意外,我想让平阿侯王谭接替大将军!”

王凤叩头哭泣说:“王谭虽与我是至亲,但他行事追求奢侈,超越本分,无法统率百姓。

不如御史大夫王音谨慎小心,行事走正道。我敢用生命保举他!”

及至王凤将死,上书感谢皇恩,再次坚持推荐王音接替自己,说王谭等五人必不可用。成帝同意了。

早先,王谭倨傲,不肯逢迎王凤,而王音对王凤礼敬有加,卑躬如子,所以王凤保举他。

王凤去世。成帝任命王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赐王谭为特进(荣誉性官衔,而非一个有具体事务的实职官职。类似当今“国家顾问”、“特别荣誉主席” 等),主管城门兵。

安定太守谷永,因为王谭没有得到大将军的职位,劝他辞让,不接受主管城门的职务。

自此,王谭、王音互相不满,解下怨恨。

乌孙国小昆弥乌就屠去世,他的儿子拊(fu)离即位,拊离又被弟弟日贰杀死。

汉朝派遣使者扶立拊离的儿子安日为小昆弥。日贰为躲避安日的追杀,逃亡到康居国。

安日指使贵族姑莫匿等三人,诈作反叛逃亡,追随日贰,将他刺杀。

于是西域诸国纷纷上书,要求仍派原先的都护段会宗担任西域都护。成帝答应,西域诸城邦王国都一致亲近归附汉朝。

谷永上奏说:“圣明的君主用人时,不仅注意声誉,更重要的是考察办事的实际能力和效果。

御史大夫责任重大,我看少府薛宣,处理政事通达干练,请陛下对他留意考察!”

成帝任命薛宣为御史大夫。


感思:王凤和王谭都是皇太后王政君的亲兄弟。王凤是长兄,王谭是弟弟,都是汉成帝的亲舅舅。

虽然同属王氏外戚集团,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激烈的权力争夺和路线分歧。

王凤作为大家长和权臣,需要的是一个听话、谨慎、能维持王氏权势长久的接班人,而不是一个倨傲、奢侈、可能捅娄子的兄弟。

王谭自恃和王凤一样,是皇帝舅舅,且可能得到了成帝的青睐,成帝想让他接替大将军,因此对长兄王凤并不恭敬,有自己的一套,这触犯了王凤的权威。

王音虽然是王凤堂弟,但他对王凤“卑恭如子”,无比顺从,因此更得王凤的信任。

王凤排挤王谭,选择王音,是一次王氏家族内部的权力洗牌,目的是确保他死后,王氏集团的领导权仍然能按照他的意志,交到一个稳妥的“自己人”手中,而不是一个可能失控的“至亲”手中。

王凤的遗奏并非简单的推荐,而是“以死荐之”。在古代,这种临终遗言具有极高的道德分量。如果成帝违背,在舆论上会显得不尊重功臣遗志。

对于成帝来说,王音和王谭都是王家的人,换谁都是王氏专权。

既然王凤如此强烈推荐更“谨慎小心”的王音,且成帝自己也无力摆脱外戚控制,那么顺从王凤的安排,就成了阻力最小、最省事的选择。

这样既维持了表面的稳定,也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家族内斗和政治风波。

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虽然王音被王凤推荐有其“听话”和关系近的因素,但王音在个人品德和执政风格上,确实显得比王谭更为谨慎、自律和称职。

现有史料更多地展现了王音相对正面、谨慎、忠直的形象,而王谭则留下了奢侈、僭越、傲慢的记录。

王凤的“私心”(维护王氏)和客观上可能存在的“公心”(维持国家稳定)在推荐王音这件事上高度重合了。

他做出了一个对家族和国家都是“最优解”的决策。王音后来的表现也证明了他比王谭更能维持政权的稳定。

从结果看,王凤临终前选择了一个对家族和国家都更稳妥的继承人,客观上避免了混乱,维持了稳定,称得上是一种“善言”和清醒负责的行为。

但同时,这种“善”是狭隘的、有前提的。它发生在一个巨大的“恶”的框架内,即外戚专权、架空皇权。王凤至死都在精心守护这个框架,他从未想过要打破它。

王凤从未考虑过,甚至坚决阻止皇帝从非王氏的贤能之中挑选辅政大臣。

他的所有布局,其根本前提是权力必须牢牢掌握在王家手里。他的“善”,是权臣之“善”,而非忠臣之“善”。

王凤的一切算计的出发点都是王氏家族的私利。国家的稳定只是维护家族私利的必然结果和必要条件,而非他的首要目标。

他的这种“善”,更像是一个顶尖棋手为了赢下整盘棋,保住王家权势而必须走出的那步“好棋”,其目的仍是功利性的。

其实这种将国家公器视为家族私产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大的“恶”,是导致西汉晚期政治腐败、皇权旁落的根源。

所以,王凤的形象是复杂的:他既是一个为家族殚精竭虑、富有远见的家长,也是一个将国家权力视为私产的权臣。

他的遗言既是“善”的,也是其一生专权行为的最终延续。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凤这番操作简直就是假公济私的天花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