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逻辑,我们第一映像就是条理清晰,理性思维,逻辑是完美的。但事实上,逻辑也是有局限的,当然局限并不意味着逻辑是失败的。
如:自行车是一个很好的发明,但是当你发现自行车不能飞的时候,你会扔掉它吗?不会。你只要在使用时不超越它的极限就可以了。比如在高速公路上或珠穆朗玛峰上骑自行车,都不太合适。
下面来具体说说逻辑的局限性
逻辑的局限之一,是逻辑有“极限”。什么意思呢?前面提到,逻辑是有效推理的规则。它本身没有起点。换句话说,逻辑必须从某个前提开始,这是没法论证,又毋庸置疑的东西。它在数学中叫公理,在生活中就是信念。比如在平面几何中,“两点决定一条直线”就是一条公理;而在生活中,“人人生而平等”就是一个信念。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无法争辩对错,只能接受或不接受,否则逻辑无法开始。反过来看,逻辑在这些问题上是无法追溯下去的,所以称之为极限。这就是为什么遵守逻辑的人仍然可能产生分歧,因为逻辑的起点设定不同,结论也就不同。
这样你就知道,在观点交流中,有时候在某些节点上,我们只能停止追问和辩论,接受分歧的存在,否则永远不会有结果。往往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求助逻辑之外的东西来得出结论。比如,在法庭上,就是听法官的或陪审团的;在政治上,就看政治博弈的结果;在市场上,就看消费者或投资者的选择;等等。
逻辑的第二个局限,逻辑含着自我否定的隐患。
逻辑最重要的是一致性,也就是不能自相矛盾。我们不能在思维过程中认为某个事物既对又错,既是又非。比如,我们不能说一个人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既是醒的又是睡的,既是饱的又是饿的等等。这是讲逻辑的基本要求,也是定义逻辑规则的核心。
但是,人们在思想探索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对逻辑规则的核心构成了挑战,这就是悖论。悖论的奇特之处在于,我们按照公认的逻辑推理方式,可以从中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它暴露了逻辑含有自我否定的陷阱。
逻辑的第三个局限,体现为理性的局限。
我们可能都知道,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叫理性人假设。就是说每个人都能通过理性思考和选择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在理性思考和选择的过程中,逻辑推导无疑是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理性思维就是逻辑思维。
但在有些学者看来,理性思维是有局限的。比如在紧急状况下,我们没有时间调用逻辑推理,只能靠本能反应来避免危险。就像大街上突然冲出一辆汽车,或者听到身边传来爆炸声,我们不会进行逻辑分析,而是本能地进行躲避。这时候讲逻辑是危险的。还有前面提到的例子,在夫妻吵架时,往往是一方要表达某种情绪,寻求心理安慰。这时候另一方按照“一是一,二是二”的逻辑思维来分辨对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激化矛盾。
理性思维的另一个缺陷是,个人认为是理性的选择,可能对集体来说是不理性的。比如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大家开车都抢行,就会造成交通堵塞,结果谁也走不了;比如在看演出的时候,一个人站起来能看得更清楚,但所有人站起来只会让大家同时受累;再比如在应试教育中,一个人参加课外培训可以提高分数,所有人参加课外培训只会提高分数线。这就是所谓的“内卷”。它说明个体的理性选择可能导致对集体不利的结果,体现了逻辑的局限性。
参阅《逻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