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时间单元”时,我们不是简单地知道1小时=60分钟,而是在动手制作钟表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数字是怎么排列的?钟面上的大小刻度是怎么回事?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运动的?是的,他们从动手到动脑、从操作到思考的学习过程,随着动作经验地不断积累,慢慢地,从外在的动作游戏逐步地内化为大脑内部的数学观念!润同学曾说过:“数学就像手工课,让我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数学。记得在学钟表时,老师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钟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认识了时间,还明白了分针、时针是怎么运动的?我们喜欢这样的体验,先动手再动脑,只要动手操作过,在头脑中的印象都特别深刻!”是的!因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是活泼泼的、是理解的、是有趣的!瞧!这是我们班孩子制作的手工钟表!
在“图形运动”单元,第一课时,我们整体浪漫感知了三种图形运动“对称”、“平移”、“旋转”,接着第二课时精确聚焦了“对称”,孩子们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动手操作中,体验图形的变化,将它蕴含在数学游戏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晚自习,一把剪刀、一根胶棒、一支铅笔、一包彩纸,他们就这样开始了创造之旅!紧张而宁静的40分钟后,一幅幅轴对称图形的作品就这样华丽丽地诞生了!当我们把这些作品张贴到教室的展示墙时,孩子们心中满满地成就感!我们能从孩子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剪纸的美!数学的美!先一睹为快吧!来欣赏一组组灵动的“对称”作品吧!
我们的数学课不是干巴巴地记住公式,在学习质量单位时,通过动作实践,在认识了天平、电子秤、台秤、磅秤后,同学们亲自动手掂一掂、秤一秤、量一量,做好记录,慢慢地,头脑中对物体的质量越来越有感觉,掂一掂,我们就能估测出物体的质量了,接着,把数学带到生活中去,在超市、菜市场等来实践认识的质量单位,打通了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概念与生活经验之间相互影响,也逐渐培养孩子的数感。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在生活中!有位同学这样在日记中描述:当我在超市秤鸡蛋时,在能看懂重量的那一刻!哇!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厉害!突然,我觉得自己好像长了一双神奇的眼睛,超市里的每一个包装袋上,我发现都有“净含量”的标志,每个物体的重量都各不相同,我兴奋地拿在手里掂一掂、又掂一掂,再看一看,每一样东西都在我的手里玩不够!我把自己的发现拍照发给老师,老师说:了不起!你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我知道,是数学帮我打开了通过世界大门的一扇窗!”
分数是如何诞生的呢?我们从一年级开始认识了1、2、3等自然数,孩子们也已经知道了数字具有基数和序数两种含义,我们完全自如地用自然数来表示生活中的数量问题。但是,当孩子遭遇到“如何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问题,那么,那其中的“一份”怎么来表示呢?用文字语言表示是“一半”,那用符号语言怎么来表示呢?能不能也用自然数来表示呢?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该怎样表示呢?2份呢?3份呢??把一张长方形卡纸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该怎样来表示呢?2份呢?3份呢?……要解决这些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怎么办?这时,我们就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来表示,分数因此就诞生了!创造、发明也就意味着命名。命名了分数,我们需要依靠大量的动作操作活动去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在一张张小小的手工纸上,孩子们创造出了自己的分数,通过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互译,再来和同伴分享分数、描述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短短的一节课,我们的教室挂满作品,看着孩子创造的作品,我们心中是满满地兴奋、激动!接着,是由创造者和大家一起分享分数!瞧!孩子们在表达自己创造的分数,还有的同学摇身变成了“小老师”:“你们看图,知道我创造的是几分之几吗?”“你能解释下这个分数的含义吗?”“你会写出这个分数吗?”哇!还学会追问啦!这一个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和同伴互动得该有多热烈呢!小讲师积极踊跃、争先恐后来分享数学知识,分数就是这样被孩子们发明出来的!
学完分数,孩子们在头脑中留下的整体知识观念通过思维脑图的方式体现出来,将每一个建构好的观念串联起来!学习就是不断地建立联系,思维脑图让我们头脑中的知识更加清晰、更加灵活!更加深刻!
我的愿景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断激励,最大限度地点燃他们对数学的热爱!聚焦知识建构的过程,让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强调以理解为主,打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理解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数学越学越简单!激发学生的潜能,挑战变得如此顺其自然!在动作操作中,数学也越学越简单!这样建构观念的过程是动作化的,具体化的,活泼泼的,走在正确的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学习变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向美而生,向上而行!我愿与美携手,追求教育的醇香,多学习提升、多自我反思、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