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晴(1-13℃)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信每个读过鲁迅《社戏》的孩子,都会对鲁迅那晚吃过的罗汉豆和看过的戏心生向往。
鲁迅为什么会对那夜的豆和那夜的戏念念不忘,以至多年以后仍然保留着无限深长的回味?罗汉豆真那么好吃?戏真那么好看?
非也!是孩子们自己在台下不知不觉演出的童年的戏剧,赋予台上那出戏以某种意义和美感。
12月15-12月16号,一年一度的漫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孩子闹腾着要去,尽管老母亲内心极不愿意,但是看着孩子那渴望的眼神,只能由她去吧。描上妆颜,穿上华服,摔下一句“公举出游啦”便和同学跑了,老母亲只能从朋友圈里远观动态。
在同一天看到另一个孩子妈妈的朋友圈是这样的:“陪她去漫展,给她当司机、做小童,还处处被嫌弃!”如果这位妈妈读懂过鲁迅的《社戏》,她可能就明白为何不受待见,搞得“两败俱伤”的原因了。
今天听郜元宝教授讲解鲁迅的《社戏》,才明白做父母最高级的段位是学会放手。
郜教授说在《社戏》里给鲁迅提供这段最美记忆,需要特别感谢的三位大人是:“六一公公”、外祖母和母亲。
“六一公公”尽管知道孩子们偷了他家的罗汉豆,但他非但不生气,还很关心地问“豆可中吃?戏可好看?”这两个问题,唯有真心关心孩子的人才能提得出来,因为这两个问题是在帮助孩子们再次重温和确认刚刚过去的那些赏心乐事。
外祖母则对家里没提前雇船导致鲁迅白天不能去看戏的事很“气恼”,到晚上看鲁迅还在生气,甚至把这事提升到待客礼数不周的程度,说明外祖母有着极好的同理心,特别会宽慰人。
最后就是鲁迅的母亲,见鲁迅没能去看戏,一方面想法设法安慰孩子“赵庄的戏还没咱鲁家的好”,而一旦得到机会,也就是双喜他们提议几个毛孩子撑航船去赵庄看戏时,母亲稍稍犹豫了一下就同意了孩子们的计划。
假若换成你?你会愿意几个毛孩子在晚上自己撑着一条大船去五里之外的赵庄看戏吗?你会不会也和朋友圈里那个同学的妈妈一样,因为不放心,所以自己跟着去?
鲁迅的母亲是个明白人,她宁可自己担惊受怕,也要顺着孩子们的合理心愿。
鲁迅他们看戏去了,顽皮的孩子们在回来的路上,还想着法子弄点罗汉豆吃了个宵夜,回到家已是三更了,回来却看见母亲独自等在桥上。
谁也不知道母亲在桥上等了多久,虽然“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孩子们既然平安回来,也就没再说什么,“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换做是我,估计是要暴跳如雷了。
鲁迅母亲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自以为是地介入孩子们的世界,她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权。如果那天母亲自己去了,或请某个大人帮助照看孩子们,恐怕就不会有这篇温暖而美好的小说《社戏》了。如同那位有母亲跟着去漫展的女孩,她是不会开心快乐的。
鲁迅杂文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为了孩子们的独立,为了孩子们的幸福,有时候,大人们真的不能事事冲在前面,而必须退居幕后,甚至作出必要的让步,必要的牺牲。
感谢郜元宝教授从儿童心理需求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鲁迅在《社戏》中隐含的教育意义。愿你我都能学会做一个看懂孩子心思、敢于放手的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