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内退在家,闲着没事,就跟别人玩起了收藏,在这之中也有些事,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味的。
(一)网上学的招
我是一个性格相当直爽的人,做事直来直去的,不会转弯抹角,学习搞收藏,也就吃了不少苦头。那时铲地皮(古玩贩子)从乡下收上来的晚清或民国时期的一个小瓷坛子,别人五十八十就买到手了,我一去买总是要一百或是二百的。一时间,县城收藏圈就有了“邹科长(我不是什么科长)傻不拉叽的"的一说。
有一天在新浪收藏微博中,我看到一位搞收藏朋友买藏品的心得体会,他说:当你到古玩店后,先对所有的藏品来几个扫描,发现有你喜欢的东西,你先不要动它,更不能认真去看它,要在别的你不想买的藏品与卖家调侃,偶尔也看看问问你想要的或不想要的东西。与卖家调侃一番后,狠狠地杀价就走,那时卖家一定会拖着你,问你想不想买别的藏品,这时你想要买的就好买了。
有了这招后,再去古玩店或文物贩子的家里买藏品,真的屡试不爽,一月下来要省好几百元的钱,对我这个工薪族来说,真是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二)淋成了个落汤鸡
家乡有个叫瓦渣口的地方,历史上是一个古镇,后来河流改道,古镇就成了江心洲,每年洪水冲刷,有不少的古代留存下来的一些东西被冲到了河里。有一年冬天,我们那里遇上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河水快要退到河心里去了,当地渔民和农民在退水的河滩上捡了不少的好东西。
我得知这一信息后,揣着会淘到珍宝的梦想,一个人搭班车到沙河口,过渡船到对河的蒿子港,再顶着凛冽的寒风,在大堤上步行近二十多里来到瓦渣口这地方。穿上雨鞋穿过三四里芦花漫飞的河洲,才走到快近河心的位置,登着两个大眼四处寻觅,一个多小时光景什么都没找到,临近中午,人已是饥肠辘辘,远望着空旷的河洲,人迹踪无,近看河滩上一些被河水冲出的棺木、到处零星散落着一些古代的陶或瓷片,寒风吹来,身上瑟瑟发抖,来时的兴奋劲全没了,只有了一种身处荒野的孤凄。无奈,我只好捡了些瓷片,急忙回转。还未来到堤上,天上就下起朦朦细雨,由于早上去时没带伞,一个人逆风斗雨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蒿子港渡口,宝没淘到,反而淋成了个落汤鸡。
(三)又被老余懵了
刚学收藏的那年秋天,我对古瓷收藏兴趣非常浓厚,但又是懂非懂的,有一天晚上在古玩小贩老余家里坐,老余跟我说:“邹科长,你在县政府工作多年,县里哪个地方都熟悉,我们俩明天下乡去收货”。我想了想说:"我老家有个叫王家院的地方,是该去转转,民国时期有个姓马的地主,在县里是数一数二的大财主,那湾上应该遗留有许多过去的好东西,那怎么去呢"。“我有车,明天早餐后我到你家里接你”。
第二天,我刚吃完早餐回到家里,老余就到了我家楼下,我急忙灌上一茶杯开水下到楼下,天呀,老余开的是什么车,一台连蓬都没有的三轮车,车斗上放了一把小椅子,椅子了上放有一小座包。“你的小面包车呢,余师傅”,我十分生气的问道。“啊,车早上别人借了",余师傅还笑了笑说。
没法,老余既然车已经开来了,我只好坐上去,象做了坏事一般,低着个脑袋,随着叭叭摇摆不停的三轮车,偷偷的溜出了县城。
出城过安乡大桥,三轮车沿省道1804线前行十多华里,再右转就到了通往王家院的乡道上。秋日坐着叭叭的三轮车,看着乡道两旁排排扑面而来青翠的杨树,远朓两边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田,吮吸乡间清新的空气,出城时的羞涩全然没有了,还有了早年工作时,到北京参观,坐上黄包车游风景区的感觉。
车在乡道上行驶二十多分钟就到了目的地,我俩就下到农民家中,寻问哪家哪户是否有老一点物件要卖,一二个小时的光景,老余五十六十元的就收到几个民国时期的、民俗嫁妆坛子。我是来体验一下到乡下收货的感觉的,我一直没出手买什么。快要返回时,到了王家院电排旁一农户,家中一中年妇女搬出了一个象东瓜一样的坛子,老余看了看,见上口缘边有一比较大的破损印,摆手不收。我急忙蹲下去,仔细看了看,见口还完好的,是墨彩,一面画了几枝梅花,梅花枝头上画了一只喜鹊,另一面写了一句"春宵一刻值千斤"的诗句,还有某人某年于珠山的落款。我当时想,这东瓜坛和墨彩的我还没有,我跟那妇女说,要多少钱,对方说,"五十",听完,我给她五十,拧着坛子就回到了车上。
回家后,我把那坛子洗净,把完好有喜鹊梅花一面向外放置在博古柜上,还蛮好看的。
几天后,老余来到我家中,说是要搞一个什么瓷展,缺这品种,丢下二百元,硬是把那破东瓜坛拿走了。
不久,我在县收藏协会贺付会长家见到了那坛子,我问老贺,“这坛子哪里买的,多少钱",老贺说:“这坛子是从老余哪里,一千二百元买的。这是民国早期景德镇珠山八友的作品,喜上眉稍很吉祥,要不是有点破损,要值好几万呢“。听了老贺一席话,我又想起老余带我买赝品的事,我一时无语,后来我就没跟老余打过交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