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之趣:墨短情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临习碑帖,即我“乐之者”也。《石门颂》《宣示表》《三希帖》魏碑《郑文公》孙过庭《书谱》杨凝式《韭花帖》,《经伏波神祠》《苕溪诗帖》……每每读及这些碑帖墨迹,总是陶醉其中忘其所以。而这些书帖,也是我心追手摹,笔不干墨的案头宝贝。

钟繇《宣示表》局部

临习碑帖,多数人旨在探求“拟效之方”,揣摩“挥运之理”,以期“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我临碑帖却不止于规摹浸墨之趣。沉浸缣缃翰札,我感谢当年书写者、摹勒刻石及历代收藏者的丰厚馈赠,历尽沧桑颠沛百转千回,怎能不让后之览者肃然起敬!一本碑帖一通尺牍,便带我穿越一个久远的时空。面对斑驳刻痕与千年墨色,与古人进行一次虔诚的对话。

瞻《石门颂》,遥想修凿褒斜谷石门古道筚路蓝缕,叹摩崖丰碑险地而生奇。 寻汉隶“辞海”,观止蜿蜒恣肆奔放洒落,天真古朴。参知“汉碑气厚”(刘熙载《书概》)沾溉书道,其泽甚远。

《石门颂》“辞海”二字

《兰亭序》逸笔天成,而永和九年的那场集会,更令我心驰神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群贤毕至,成就了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国第一雅集盛事。俯仰之间,流年飞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古人之叹竟与我之体悟“其致一也”!

临《十七帖》,在点画率性、字势连绵间感受“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之出神入化;品味“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审美风范,追慕书圣“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之高蹈情怀。和书法美同样令人着迷的,是《十七帖》透露出的逸闻趣事。王羲之和好友周抚的嘘寒问暖,让我们看到了东晋门阀士族接地气的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周抚发出的游汶岭、峨眉之邀,却成王羲之不能实现之愿望。王羲之在信札中多次提及游蜀计划:“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颐养帖》)“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游目帖》)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已经决定,等小儿子王献之办完婚事就去周抚那儿游玩。“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儿女贴》)然而此时王羲之已年近花甲(王羲之58岁逝),又因常期服食之毒,疾病缠身,终未得愿。着实令后人唏嘘。

王羲之曾言:“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kàng xíng),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xíng)”(《书谱》,我的书法和钟繇张芝相比,我应当与钟繇不相上下,也许还可以说是超过他;但和张芝的草书比,我还是略逊色。)王羲之没有想到,自己信手写就的书札,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符号标识。他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自信风流的人格魅力,早已作为魏晋风度之典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十七帖》《丧乱三帖》《频有哀祸三帖》……一通通尺牍信札,为后学稔熟感念。无论是先墓被毁“痛贯心肝”,听闻噩耗“情不自胜”,还是儿女情长至念至爱(《儿女贴》),友谊真挚肝胆相照,都作为一种语言意象,成为传统文化重要元素。《旃zhān罽jì胡桃帖》中,王羲之收到了周抚送来的毡毯核桃药品,并对将要送来的戎盐(服食之需)表示谢意。信中提到,他的小舅子方回(郄愔,字方回,时任临海郡太守)不赞成服食。“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其中“知我者希”谐音“郗xī愔yīn”语意轻松。可知王羲之幽默乐天的开朗性格及豁达随和的云水胸襟。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帖》“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游不迫、自得田园之乐的王羲之。而这种闲散自适的生活态度,更为无数中国文人追求和效仿。董其昌曾临《逸民帖》赠与临别好友袁可立,借用帖文“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

临《张黑女墓志》,被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官英年早逝而深深触动。张黑女(音“贺汝”),一位北魏时期的南阳太守,“严威既被,其犹草上加风,民之悦化,若鱼之乐水。”正在他为政一方施展抱负之际,却“春秋三十有二”逝世。墓志描述了张黑女去世时的情景:“君临终清悟,神诮端明,动言成轨,泯然去世。”根据墓志所记,这位张太守应该是在工作岗位上突然离世,“于时兆人同悲,遐方凄(长)泣”百姓凄泣送别,让人动容。

苏轼《黄州诗帖》局部

《黄州诗帖》让我看到苏轼在“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困顿中,依然能有“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的旷达心境。临赵松雪、文衡山书《前后赤壁赋》,对比不同时代两位大家的书法魅力,同时欣赏散文巅峰之美,惊叹东坡居士在苦难中一次次实现思想突围的人格力量。

临《荐季直表》为钟太傅的忠良品格感动;读《雁塔圣教序》幸得“广大教化主”之笔法书踪。《颜家庙碑》黄钟大吕,庙堂之气;《蜀素帖》《苕溪诗帖》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松风阁诗帖》《经伏波神祠》长枪大戟,力不可摧;陆放翁《自书诗卷》铁马冰河,万里戎机。临《韭花帖》分享杨少师得韭花珍馐的惬意;习宣和主人瘦金,则为“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而伤怀惋惜。

孟浩然登岘山,见西晋车骑将军羊祜(hù)留下的碑文,衷肠耿耿。“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让无数文人墨客悲感交集。颜真卿《祭侄文稿》用一门忠烈写就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浩然正气,颤抖的笔墨如满纸泣血,成为那段悲怆历史的见证。而敦煌遗经,清华简,似古人刚刚写成,新墨莹润,让我心灵震撼,情不能已……碑帖文字是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每一个字的背后都站立着与你我一样的血肉之躯,同样经历了千般风雨,爱恨情殇。有忧悬不能须臾忘心,亦有悲摧切割,奈何奈何。或奋楫于八节滩头,或孤苦如寒食死灰。他们也曾和你我一样在迷茫无助里奔走,积攒起勇气努力寻找希望和力量。这些碑帖书简告诉我们,那年那些事,就在那里真实地发生过,一页碑帖书简翻过就是无数人的一辈子。

孙晓云说“每一次打开书帖,就和古人又近了一步。”提起毛笔,淡淡墨香从指间盈于襟袖,古之先贤凛凛如在眼前。“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的锋杪起伏中,“殊衄nǜ挫于毫芒”的点画变化里,我分明看到了古人注目专神,挥毫书写的样子。

临习书帖,成了一场与古人交流的神圣仪式。使转纵横,任点画狼藉,如沐舞雩之风;心凝形释,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墨短情长,临帖之趣已然超越了书帖笔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从容淡远、欣奏累遣,是渠荷的dì历,是内心的一方湖薮田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