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没有只好,唯有更好,看看我踩的这些坑儿,你中招了没有:
A.“门口哭,哭完了,再回来。”
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小涵三岁以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也会用哭的方式来向我发起谈判。本着让她坚强、别轻易掉眼泪的信念,当她哭得时候,我会说“妈妈不喜欢动不动就哭的孩子,哭,解决不了问题。要是还想哭,那就把门儿开开,在门口哭,哭够了,再回来。”
说实话,我采用这个办法的初衷并不是威胁孩子不哭,只是单纯的想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学会坚强。可我并意识到孩子还没学会认识情绪,她的储存词汇量真的不能够支持她用语言来表达想法,怎么谈何学会其他的。
回想起曾经让自己引以为豪的育儿观,我悔青了肠子,恨不得给自己两个清醒的耳刮子。
当孩子哭的时候,她的情绪是着急的、伤心的、无助的,难过的,生气的、害怕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她往往会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生气、伤心、着急、害怕......"这些表示情绪的词语,并没有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当她有情绪的时候,并不知道还有一种用语言来表达的捷径,于是孩子采取了最直接的表现“哭”。
当孩子哭的时候,成人只要把她搂在怀里,给她一个理解的怀抱,共情的描述她当下的感受即可:
“宝贝哭了,很伤心,因为妈妈没有给你买想要的玩具。”
“宝贝着急了,妈妈理解宝贝。”
......
任何说教在孩子情绪上来的时候都显得很苍白,孩子需要的是妈妈一个爱的抱抱,一个理解的描述,而不是冷落。
弱弱的问宝贝一句:你能原谅妈妈年轻时错误的教育方式么?
B.“宝贝,快看,那是什么?”
孩子情绪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上幼儿园离开妈妈时,会哭;想法得不到满足时,会生气;到了陌生的地方时,会害怕......
为了让孩子不再哭、不再生气、不再害怕,成人往往会采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
例如:“宝贝,快看班里又多了一件新玩具,你想不想玩?”
“宝贝,妈妈这儿有一块儿你最爱吃的糖,要不要吃?”
“宝贝,不怕,你看看这不是没事吗?”
......
大家都抓住了小孩儿的注意力时间短的优势,为了让他从分离焦虑、生气、害怕中尽快的脱离出来,采用了转移他注意力的办法。
但,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
转移孩子注意力,他并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当时的情绪,只是暂时的新事物占据了他的注意力,待他的注意力从新事物转移,他仍然会焦虑、生气、害怕......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C.“你再不...,我就..."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小涵还是很兴奋,在床上手舞足蹈,我便威胁:“你再不安静下来睡觉,就别跟我睡觉了。”
威胁是成人惯于用在孩子身上的限制孩子行为的计策。
通过威胁,孩子当下会收敛他的行为,但他并不明白自己的行为到底有什么不妥,甚至他也学会了用威胁的办法来和家长谈判。
最好的办法是原则的建立。
教育孩子,有三不伤害原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
“宝贝,咱们睡觉的时间是9:30,到了9:30的时候,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听妈妈讲故事,然后睡觉。能做到吗?”
一个生长在自由,没有原则环境中的孩子,他就学不会尊重他人,承担责任,长大后遵守社会规则对他来说也不是易事。
有了原则的建立,只要成人引导的得当,孩子也会慢慢的学会遵守原则、坚持原则。
育儿无止境,学习亦无止境。
为了养育好自己的孩子,学习育儿,我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