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传播从古代到今天,似乎越来越方便迅捷。古代文字多刻在青竹之上,留在锦帛之中,遵照当时材料的成本,读书称得上绝对的高贵之举。现在省下一顿饭就能抱回一大摞,知识更新又快,书的命运不见得都被收藏或转赠,很多是将被丢弃的,于是人们对盗版日嚣颇不以为然。
当地一家书屋的老板,当年以卖盗版练摊起家。在他信誓旦旦的保证中,因为对盗版知之甚少,不懂甄别,无意中买了两本盗版书——《白鹿原》和《哈佛辩护——哈佛法学院MJS案例教程》。书籍外观看上去已经很粗陋了,里面的错字错行更是令人顿生无名火,美好的阅读体验荡然无存。我是爱书之人,对书籍态度恭敬虔诚。看书前先净手,这么加小心,仍未阻止它骨质疏松,散架掉页。买这样的书是自己添堵找气生。读书人不会打架,只会从此止步,敬而远之。
后来买书就格外注意是否盗版。懂得了盗版的三种大致类型——第一种是自己排版,然后印刷;第二种把电子版用文字识别软件“读”出文字,重新排版再印;再有一种就是拿到电子版直接进行影印。
第一种盗版书由于削减成本,很少校对,所以常见错字、错页、缺图、文字密集等问题。第二种若软件辨识不力,错字没经过仔细校对,则和第一种盗版书没啥区别。第三种盗版书的情况主要看电子版原版的效果,一般来说这种书问题比较少,质量最好,即使有问题,文章页面有重影儿的,一眼也就看出来了。
后来我经常买的这家书店,老板会在正版书的封底里,也叫封三,即封底的里面不起眼的位置,加一个很小很小的蓝戳。不但给了它正版的名分,还附上了老板的一份信义在。
按说买书都这么精了,应该不会入坑吧?不尽然。
春天,想买本《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实体书店没有,只能从网上买,淘宝上这本书价位要么三十多,要么十几块,相当然的以为是正本和盗版的区别,然后选了口碑和销量不错的贵的。然而书拿到手中不挺括,软沓,翻动时并非乐音,有杂音,仔细一看书页有的没裁剪好,个别页面是斜的,明确判定为盗版。退货地址是郑州市“其他区”,收件人莫老师(没老师)。莫名其妙的地址邮过去,书很快退了回来,查无此人。旺旺一聊对方说钱退给你,书不要了。钱是退了,说明贵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厮们怕部门钓鱼查罚,连假书都不敢要了。
后来在一份资料中得知,中国是盗版问题的世界之最,郑州是图书造假的中国之最。郑州盗版业核心纲领是什么书好卖就盗什么,特征之一是种类繁多——文学书、工具书,大中专教材、各类考试用书。特别是考试用书,几乎每种考试用书都不能幸免被盗版的厄运。二是速度惊人,这里盗版之神速更令人瞠目结舌。十几年来,每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律师考试用书的盗版书都是先于正版书在市场上出现。三是盗版书的发行比例。在郑州图书市场上书市场上,盗版书几乎占图书发行量的60%以上,有些考试书甚至达到90%以上。四是盗版的数量。曾查获的一个窝点,就有100种20万册,案值600万元。猖獗程度,几乎支撑当地经济产业的半壁江山。这其中除了消费者图便宜,知假买假助长了铤而走险的不法出版商,是否还有监管部门疏于治理惩处不利的大环境因素?
在反盗版的问题上,舆论一直在强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这符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但存在一个偏差,就是将买盗版书的人假想设定为知假买假。我还是一厢情愿的认为,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是不愿意看到盗版横行的情况存在的。毕竟差不了几个钱。他们并不知情。我们当然乐意自觉支持正规渠道和练就一双慧眼,让我们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把所有盗版之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作者的利益被侵犯值得同情,更多读者的消费安全利益谁来主张?在翻版技术不断刷新的同时,读者还要与时俱进的成为双兔傍地走,一眼辩雌雄的反盗版斗士?
不得不说,市场监管主体不到位,监管人员的执法素质不高,以“逃责”为潜意识,直接导致了盗版在市场上的泛滥。制裁措施和处罚力度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可以获得的违法收益远远高于其违法成本——盗版商永远将获利奉为圭臬,这才是问题之所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供养了走捷径为乐、篡取他人果实为功的道德无底线价值观。孔乙己说,“窃书不是偷”,掠夺知识产权的确不如其他物权被侵引起的公愤大,但这由来已久的社会思想意识,绝不是使用盗版成为全民行为的根源,行业部门更应该反思,是什么样的瓶颈让那么多读者为解决文化饥渴而去饮鸩止渴?
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做好自己。物品反应自我形象,读高价高品质的书才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就让买正版书成为我们修养的一部分。支持正版是一种品位,一种身价——暗示我配的起最好的。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也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11.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