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蔡亮华老师讲易经中的智慧,对一个词特别深刻:次序。这个部分虽然他匆匆带过,但这个词一直萦绕不断,借此生出了许多思考。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次序时刻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万物皆有序。只是我们未必有觉知的观察,我们已经对很多事物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了。你看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你看一颗种子的生长。你看人的生长----一切都在一个完美的次序当中。但人的大脑是散乱且无序的,它最重要的功能是生存。
生存的前提是我们要对所有的威胁到生存的部分充满戒备,通俗讲就是大脑里充满了恐惧,人的很多行为动机都来源于恐惧。所以大脑会制造出对于次序的麻烦。中国早就有拔苗助长这个成语,用它来形容人的恐惧对于次序的破坏,再贴切不过了。包括转基因的食物,也是对于生物基因次序的破坏。还有饭桌上十天就催肥的鸭子。这些危害我们都可以随时在新闻上看到。我们一边破坏着次序,一边又在承担破坏次序带来的后果。
那次序是什么?次序是一个运作法则。跟随次序,一切都不费力。而试图去反对次序的行为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疲惫。人生的次序就像是一个图表,写满了在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中国老古人的智慧早就给出了说明: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句子太官方而刻板,那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描述就是,小婴儿时期需要的是生存,以及获得活下去的信心,然后学习身体上的使用以及与外界连接的方式,动作,语言,然后成为社会运作的一份子,有些人读书,有些人去做其他的事情,然后去繁衍,然后把智慧向下传播,然后享受自己的所作所为带给自己的晚年时光。
每个人的一生,如果你往前回顾,你都可以画出一条上下起伏的曲线。过于跌宕的频率,容易在向下时难以再翻转跟上上升的频率,所以就掉入死亡。
李咏的去世,也是一个揭示。他不该那么年轻就去世,但是事实就是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黄帝内经上讲人的寿命其实是可以120岁的。那为什么人会中途夭折?不管是疾病或者意外?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次序被打乱之后,死亡变成了一个被提前的序列。
但死亡也是序列的一部分,死亡是新生的前奏。不管是看见别人的死亡,还是亲身经历过鬼门关的人,死亡会给活着的肉体生命意识,也就是大脑带来刺激和启发,要么促使大脑更加恐惧,要么促使大脑放开恐惧。
如果大脑能放开恐惧,你就会随着生命的流动进入一种和谐的序列里。你的频谱匹配了自然的频率,宇宙的频率,生命将不会是问题。然后在此之上再去发展你的成就,你就会走的很稳很远,就像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上种庄稼,你有非常大的概率是一片好收成。但是在贫瘠的土壤上种庄稼,每个人都会预见是什么样的结果。
然而太多人在贫瘠的土壤上种庄稼了,他们会榨干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种次序,修身一定是放在第一位。如果没有自身根基的承托,人只会不断的消耗自己,没法顺应时代的势能去借力。对于次序的重要性,在做企业也是同样适用的。我在反思我企业失败是哪些次序上出了问题,如果有了领悟,也许会从企业运作的角度再聊次序。
写到这里,我的一位恩师叶存春老师刚好发了一个朋友圈。就用他的的话作为结尾吧:只有一种科学是真正的科学。顺应自然,别破坏环境。能不吃的尽量不吃,能不玩的尽量不玩,能不用的尽量不用,善待资源,良对众生,自己就是宇宙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