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有感

——·关于本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在英国畅销了20多年之久,本文的人物角色是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原型,这些以蛤蟆为主角,其他为配角的动物们演绎了一个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然后康复走向新生的故事,同时也为我们揭开了心理咨询疗程的神秘外纱。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参加了苍鹭十次的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与苍鹭的十次面谈中,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寻找童年的情感体验,找出自己抑郁的真正原因,并不断探索和审视自己,最后找回了快乐和奋斗的目标,而后重获新生。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和智慧。
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本书金句·——
1、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2、假如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上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这就是“情绪温度计”,你觉得你处在1到10的哪个位置?
3、当我说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4、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重要部位被切除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5、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
6、父母自我状态、成人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这个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7、想要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
8、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9、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核心内容·——
一、回顾过去,探索童年,寻找抑郁的原因
故事以鼹鼠去看望蛤蟆开始,一向是朋友们眼中的开心果、乐天派的蛤蟆,在自己庄园厨房里的一堆旧衣服底下蜷缩着。
蛤蟆的大眼睛半睁着,神色黯淡。他总爱在家穿的板球毛衣上沾满了食物的油渍,还有他的灯笼裤,以前总是那么合身,此刻却像两只装土豆的麻袋一样从腰上松松垮垮地垂落。
邋遢、悲伤的蛤蟆对朋友鼹鼠说:自己整个人都不太好了。是的,当你看到这里时,大概已经猜测到了,蛤蟆得了抑郁症。
当朋友们知道蛤蟆的况状时,决定出手相助,河鼠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的联系方式,热心的朋友们希望蛤蟆早点好起来,一致推荐蛤蟆去看心理医生,于是,蛤蟆先生的心理疗愈旅程开始了。

起初蛤蟆对苍鹭是依赖的,对心理咨询这件事也是消极和被动的,大概每个去看心理医生的人最初的想法也是如此,他们更希望从别人那里一下子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治愈的方法。
苍鹭说:“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来咨询时,我们才能真正合作。”蛤蟆意识到了他得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来。于是答应了与苍鹭一起合作,找出让自己感觉悲惨的真正原因。
在与苍鹭一次次的面谈中,蛤蟆慢慢探索和觉察到一切不快乐的根源,竟是由于童年时父母以及家族长辈威严的环境造成的。蛤蟆有一个严厉苛刻的父亲,无论他做什么,父亲总不满意,并严厉训斥他。而母亲虽然偶有温柔举动,却选择了刻意保持。
蛤蟆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当地比较有地位有体面的人,威严又高高在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蛤蟆从小就感觉自己得不到肯定和爱,所以他变得自卑、软弱、爱炫耀。
在蛤蟆潜意识里,父亲都是对的,而他为了取悦父亲,选择了顺从,小从便形成了一个低自尊的自我,所以在每一次挨父亲骂时,他会先进行道歉,而这个道歉又违背了他的本来意愿,他内心深处会感到愤怒,但这个愤怒他又找不到理由,最后他会妥协,就是认为自己是错的,然后心里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
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成年后的蛤蟆在每次被朋友批评时,即使自己没有错,也总是会不自觉的道歉。
蛤蟆说:“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所以我承认自己就是个十足的混蛋。”
蛤蟆长此以往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即使生气、愤怒,仍然表现得若无其事,但其实蛤蟆的内心一直在积累负能量,导致现在他都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什么都干不成,以致最终患上抑郁症。
二、成年人的三种心理状态
成年人有三种心理状态,即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状态。
1、首先来说说儿童自我状态,它包含我们在童年时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从幼儿到童年时期,我们的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了自我的核心,融入我们自身的一部分,然后会左右我们一生的行为。
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
自然型儿童就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感到愤怒时,也会发泄出来,但同时也会学会处理愤怒。
另一种就是适应型儿童状态,就是人在儿童成长时期,面对父母的管束,父母认定的是非对错,他们远比孩子强大许多,孩子要怎么在这场战斗中活下来呢?
反抗吗?力量不够。
逃离吗?不敢。
所以只能学习顺从父母,于是就形成了适应型儿童状态。最大的特点是对父母依赖、顺从、取悦、道歉等,从而压抑自己的情感。
本书中的蛤蟆就是这种适应型儿童,虽然成年了,但当他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后,他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2、父母自我状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下的人,则是在复制童年时期父母对我们的行为表现。比如,成年人在生活中,有时候会表现得像一个老父亲/老母亲一样,总想着要教育、批评和控制他的子女。
书中的獾就是典型的处于父母状态,他常常对蛤蟆说教,美其名是为蛤蟆好,其实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总想对蛤蟆指责、批评一翻,以显示自己的权威。

处于父母状态时的想法,来源于我们自小从父母那儿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自觉地以他们的评判标准来判断生活中的是非对错。所以说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往后的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不断地左右其行为。
3、成年自我状态,是一种告别过去,选择活在当下的理智状态。
只有处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才不再被童年的情绪感受所困惑,也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
我们的行为方式不再是情绪化的,而是相当理性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基于现实状况进行正常的学习、思考与成长。
当然,要完全告别过去,长期的活在理性的当下,不是那么容易的,还需要对过去的童年经历有一个深度的剖析和理解,先与过去达成和解,在真正释怀后,才能更好的迎来新生。
三、人生坐标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在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常常会问两个问题,一个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二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假如用一个坐标轴来区分这两个问题,那便有四种人生坐标区间如图:

那么我们该如何梳理这四种情况的含义呢?
在自我心理认为"我不好"的人,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我贬低,这类人就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最严重的行为就是在失去所有活着的意义感后选择结束自己没有价值的人生。如书中的蛤蟆就处于“我不好,你好“的人生坐标。
相对的爱批评人的獾先生则是处于“我好,你不好”的人生观。而心里认为“我好,你不好”的獾先生,常玩的游戏叫做“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所以说这俩人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一场共谋的游戏,两个人都无意识地在偷偷配合,一起上演了一出童年时期的批判、惩罚的游戏。
读完本书,心里颇感安慰,为蛤蟆先生在专业咨询师的引导下,慢慢走出了抑郁的阴影。
同时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在"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里,活出健康、快乐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