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著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赢译。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着,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书中人物基本设定来自经典著作《柳林风声》,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书中阐述人有三个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每一种状态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基本感情有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进入儿童状态后,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一样,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包含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对生活的评价标准,父母的自我状态除了评判他人还会评价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成人自我状态,指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用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探寻自我并逐渐疗愈。他的情绪也由最初的2(感觉糟糕,有自杀想法)到最终的9(愉悦,心情不错)实现了从儿童自我状态到成人自我状态的转变。
其实,人生就像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在表面平静的生活背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几条汹涌的暗流。
当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就会明白: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会是你的摆渡人。能将你摆渡过岸的,只能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从小生长在“没有欢乐”的家庭里,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从父母那里,蛤蟆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从7岁被送去私立学校,到大学选择拉丁语专业,再到毕业后继承家族产业,蛤蟆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由别人决定。他像自己人生里的“局外人”,只能将伤痛深埋心底。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
他绞尽脑汁地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父辈的辉煌说事,丝毫不在意他的付出。
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可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为了看起来合群,他甚至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
这一桩桩琐事,像一把刻刀,在蛤蟆心里划下深深浅浅的伤痕。
深陷生活的窘境,蛤蟆试图买醉消愁,可结果却令他跌入更深的泥淖。在一次酩酊大醉后,他偷了一辆车,又化妆成洗衣妇逃难。他抢过马,偷过钱,一路颠沛流离,最终被捕入狱。
生活从未善待蛤蟆,蛤蟆的内心防线,也在出狱后彻底崩盘。他患上了抑郁症,家园被黄鼠狼一度霸占,连最喜欢的村校董事一职,也即将被好友取代。
或许,每个人的身上,都曾有过蛤蟆先生的影子。
你费尽心思讨好一个人,可对方不仅不感激,还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用尽全力去工作,但命运总给你使绊子,让你的一切辛劳付诸东流;甚至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连你最亲近的人,也总是对你恶语相向,让你一边背负着恩情,一边又咽下苦水。
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孤独地跋山涉水。难过的时候,你可以允许自己停下,但是不可以让自己倒下。无论前方有多艰难。我们都要裹挟着伤痕与失落,在挣扎徘徊中,咬牙向前,寻求内心的治愈。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哭诉,就给你打开方便之门,更不会因为你的慈悲善良,就对你另眼相待。
人生苦难重重,想要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
就像苍鹭所说:“再好的心理咨询,都出于就诊者的自愿。治愈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自己找到答案。”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