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是一个孤独症患者,从小就喜欢独自玩耍。
六七岁的时候整天抱着一个收音机听广播剧,然后就给几个比我还小的小孩讲故事,那是我比较合群的一段时间。后来随父母搬到了新家就更加的孤独了。在学校里,也没有学会交朋友,只有一个儿时的玩伴喜云和我一直在线,我们都不是特别热情的那种人,平时也比较淡漠,并没有太多的话讲,但是只要有心事,随时会分享。有时候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会联系,但有一种她会一直在的那种安心。再有就是惊蛰,多少年没见了,突然联系上还和昨天才分开一样的熟悉的味道。
平时大量的时光,漫长的岁月还是与书为伴。
从三年级开始,成套的三毛,汪国真,金庸,琼瑶,就陪伴着我,每天沉浸在书里自得其乐。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一个座位,没有小伙伴能忍受的了我的沉默与孤僻,于是恶性循环就更加的沉浸在书里面。
也因为看书的爱好交到了一个特别好的朋友芳,很多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一起上学,一起唱歌,一起看书写字,一起睡觉吃饭,那时候估计母亲可能也意识到我没有朋友太孤单的问题,对我们俩特别的宽容慈爱,而且芳是一个孤儿,只有一个姐姐照顾她,所以就把她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也还是很病态的,独独的只和她好,还不许她有别的朋友,只要她和别人说话就会闹别扭。真是自私自利到了极点。好在她宽厚,一直包容着我。可是后来她远嫁而且境遇很不好,慢慢就失去了联系,至今令人怀念却又不敢再贸然亲近。
因为母亲的早逝,我早早的辍学成家了。那应该是一段很艰难的时光,也是因为有了书,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难过。劳累了,委屈了,书就是我最好的港湾,记得在某个大风呼啸的下午看《呼啸山庄》的时候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在下雨天整天整夜的看完《平凡的世界》,《约翰.克利斯朵夫》,《牛虻》,《安娜卡列尼娜》,《简爱》《飘》,《愤怒的羔羊》《荆棘鸟》等等这些印象深刻的名著,至今都余味无穷。后来就是人物传记,还有很多的心灵鸡汤,实用指南,帮我度过半生的时光,而且越来越着迷,在电子阅读的今天,我依然有坐拥书城的梦想,习惯纸质书本那种好闻的,油墨的清香。
最感恩的是爱人,无论环境如何,都对我的所有爱好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在北京最美的时光就是他骑着自行车驮着我到书市淘书,基本上每次都是自行车驮着书,我们俩在深夜无人的街道,十几里路走着回家。
那些年,虽然和孩子不在一起,隔三差五的就会买各种精美的图书影碟和写信寄给他,这是我们沟通的方式。
等他上了大学后,他也喜欢将他在大学里看到的有趣的书籍,视频发给我,他希望我们和他一起经历大学的时光。而现在,我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学习,各自成长。充实自在。
前天听梁文道的《读书带给我没有意义的乐趣》,有读者问他因为读书而成了书呆子怎么办?他反问那你快乐吗?回答是快乐。那就还有什么问题呢?只要能对抗生命本就虚无的本质,任何形式的生存方式,爱好需求都是因为存在而合理的,只要你乐在其中。
岁月静好,世事安详,如果说我的人生好比是上了一趟简陋老旧的绿皮火车,那么阅读就是列车窗户外那一幅幅如水墨画般的美景,让人遐思向往,而忘却了旅途的所有劳顿与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