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每次进京,都是工作排在首位:抵达、开会(访客)、离开。这一次多少有点不同,因为工作暂不用在深夜接续,请允许我记下点滴。
北京的蓝天太少,今天命大赶上一次半边蓝。今天的工作结束之后,乘地铁返回酒店的途中,一股邪力让我在北京的地铁内选择出走他处。
今晚有幸走进全球20大最美的书店(亚洲唯一入选):老书虫(后来发现居然在三里屯优衣库对面的小巷子)。拜谢中国发达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手机地图输入目的地就有清晰的路线,出地铁团结湖站,走差不多一公里即到。这一公里路途我内心充满期待,所以没意识到远。
老书虫到了,二层小楼,拾级而上,台阶上处处都是名家大作的中英文书名(如图,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洛丽塔》、《1984》、《简爱》、《傲慢与偏见》,etc.)
门口是英文作家见面会的海报,凸显了书店的文艺潮流气息。进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类似开水烧焦的雀巢咖啡味道(或许是现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英文书柜。
右侧是几排咖啡桌椅,三五一伙,中外混搭,北京腔儿、英语味道、法语调调,大家各自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碰撞着火花,他们的肤色和脸庞凑成了这个城市国际化的缩影。
左手边顺着狂野的笑声看去,门票价值120元的中文脱口秀节目正在几十人的小舞台上演,我在幕后扫了一眼台上,虽然叫不出主持人名字,但他确实是名人。
径直往里走,里间又一片新天地,清一色苹果 Macbook 笔记本电脑堆在不同的书桌上,老外真不少,闹中取静,在键盘敲击的律动中恣意释放灵感。
再往前显眼位置摆放着英文书,如:《围城》英文版,美国最知名的综合文艺杂志《纽约客》首位驻华著名记者何伟的非虚构作品《甲骨文》、《奇石》、《江城》(我有一本他的《寻路中国》),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上大学时学过她作品《喜福会》的节选,那篇课文里描绘的美籍华人的心路历程突然在我脑海清晰起来,这都是近十年前的事儿了。
在书店的另一角,一位中国妈妈居然在用标准英语给自己的女儿讲她手中的故事书,我虽然爱亲近小朋友,但此刻忍住没有主动去破坏这美好的场景,孩子忽地叫起 Daddy,回头的是一张清秀的外国脸,原来她是跨国婚姻的“作品”。
在书店游走了一阵,一本讲述援藏干部生活的英文译作《阿里阿里》映入眼帘,就买下这本,留作纪念。可没成想用十二分的耐心等收银员交钱,居然二十分钟不见人,天色不早,不能久留,作罢离开。
出门下楼,店门口聚着几个黑人,用难听的英语脏话开玩笑。远处优衣库三里屯店的灯光很夺目。
顺着那个方向再往前走几十米的场景和我一年前来这儿的场景一模一样:车多、无序,人多、肤色杂、美女量大;还有三轮摩托车夫们操着东北味、河北味的英语招揽老外们:“To 国贸? you say how much”,you go where? low money。说话间北京人,来北京的外地人,来北京的外国人凑齐一拨过马路,无视红绿灯和不停鸣笛要过的豪车司机,一个老外怒视豪车,边走边丢一下一句:fuck Off。随后,大家各自消失在人海。
据说老书虫英文藏书16000册,我没数过来。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这次在店内只拍书,拍物,未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