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向阳,绝处终能逢生
罗耀晟
狮子峰雄踞在灵通山顶,它俯瞰壶嗣大地,它仰着脖子,为壶嗣大地喝彩再喝彩。
狮子峰下面有一大石状如巨蟒,它气势磅礴地把头伸向天空,俯视着广阔的壶嗣大地。巨蟒石是“活”的。大风刮不停时,蟒石吞噬狂风;大雨连绵不断时,蟒石会生起彩虹;烈日炎炎时,蟒石云蒸霞蔚。
平安一字值千金。壶嗣人希望有一种力量能守护他们的平安。壶嗣人觉得蟒石是菩萨的化身。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在蟒石上建观音寺,寺门设置在“仙脚印”旁边,取名“朝天寺”。寓意:向着观音,向着慈善,向着光明,向着希望。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壶嗣人在蟒石上建朝天寺;乾隆年间,朝天寺香火兴旺,连几百里外的东山信士也翻山越岭来敬拜。清廷大臣蔡新上奏朝天寺灵感,乾隆皇帝御赐“朝天寺”匾额和一钟一鼓。道光四年(1824年),壶嗣村延庆堂宗祠理事会号召宗亲,筹募资金重新修建朝天寺。壶嗣村人辛巳恩科举人、屏南县儒学正堂吴江涛先生为朝天寺大书“仙踪”二字。
上世纪wg期间,庙宇遭受浩劫,寺内珍贵文物悉被损毁,建筑被拆除,寺庙成为废墟。但是,壶嗣人的信仰依旧,1981年,朝天寺壶嗣人自发筹集资金重建。但是,质量不理想,1992年朝天寺再拆,再重建,朝天寺还是“站不稳”。痛定思痛,壶嗣人决心建设千年稳固的朝天寺。2000年,再拆,再建,壶嗣人慷慨解囊,只建起了框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3年,有云霄信士带头捐资装修朝天寺。为朝天寺增补缺失,完善了配套。如今,古寺辉煌,梵音缭绕。
巨蟒石下还有一块貌似青蛙的巨石,蛙石下建有一座白花寺。白花寺始建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距今979年。2019年,宜古田陈氏理事会倡议启工重建,村民及各地善信踊跃捐资,同年年底庆典落成。
从白花寺到朝天寺须拾级而上,经过一条形似蜈蚣的弯弯曲曲石阶。巨蟒石、蛙石、蜈蚣石阶浑然天成,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形成了灵通山十八自然景观之一的“三虫游斗”。
狮子峰下,朝天寺、白花寺后面的灵通山,在石壁间,挂着一个石寨村。
当年,石寨村的祖上在壶嗣城那里,人多而地少。农人靠土地种粮食求生存。地少就意味着温饱成问题,如何让子孙摆脱常年饥饿?石寨村的祖先像一群雄鹰,飞往灵通山。吴合拜、吴合仪就是壶嗣里这群雄鹰最杰出的代表。
咸丰年间,兄弟俩商量:与其在壶嗣人多地少的家乡分田地,不如背井离乡出去开发新田地。“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于是,合仪公带领全家迁居去较为平坦的山前村开荒种地;合拜公和他的伴侣带领六个孩子前往郁郁森森的灵通山南麓白厝、新厝一带。那里,地广人稀,他坚信,那里可以让子孙吃饱饭、活下来。但是,他们全家进入白厝、新厝一带后才知道,郁郁葱葱的山麓,竟然巨石嶙嶙!有的石头,一块堆着一块,堆成一个石头谷;有的石头互相依靠,互相支撑;有的石头特立独秀犹如擎天柱……这里条件恶劣,气候极端。大风、大雨、大日头……“一天有雨滑啦啦,三天无雨干巴巴。”开弓没有回头箭,合拜公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石头再多也有缝,有缝就能长庄稼。就这样,合拜公带领着家人,在这片满是石头的土地上,开启了艰难的刀耕火种的生活,开始行进在充满艰辛的筚路蓝缕的路上。
他们认为,在石缝中挖出半平方的地,就可以种三棵地瓜,他们就仿佛闻到香甜的地瓜味;他们在石缝中挖出一平方的地,就可以种九丛稻,他们仿佛可以端着香喷喷的白米饭……
合拜公的六个孩子像六棵树,在石缝里成长、长大……
鱼鳞似的农田也越来越多……石寨村的希望也在这片土地上慢慢生根、发芽、开花,最终结出了果实。
解放后,石寨人安居乐业,在大跃进的年代,石寨人喊出这样口号:“千米高山举红旗学大寨,千米高山石头缝创高产。”这口号中饱含着石寨人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在这片石头垒垒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如今,石寨村行政村有白厝、新厝、大路坪、新田墘、尖石仔、学堀、大石空、大岽、印斗、青云、庵仔角、加东脚、大崩坎、下厝14个自然村,176户,土地面积7890亩。5个村民小组,613人。2021年度石寨村被评为“福建省森林村庄”。
狮子峰下,人、神、树、泉水、鱼……与石头为伴、朝夕相处,虽在绝处,却生机勃勃,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