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伟华
酒埠江镇普桥小学,曾经是一所满园芬芳,朝气蓬勃的五年制乡村小学。在这里,我度过了整整两个学期的快乐童年,这里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都给我留下过难忘的印象,这段时光,也是我儿时最美的记忆。
1987年,我11岁,当时父母在酒埠江镇上成包了一个副食品加工厂,为了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我特意请求他们把我寄养在离父母上班较近的酒埠江普桥村的外婆家,父母同意了我的请求。
(一)转学
一天下午,母亲把即将在酒埠江镇上成包副食品加工厂的决定告诉外公时,特意提起了我转学的事情,并要外公帮忙。那时候,跨乡镇转学算也算是一件大事,当时正是寒假期间,外公当即答应了母亲的请求,并在春节前就走访了村里主管学校的干部,随后在即将开学时又拜访了学校校长,开学后又到班主任老师处打招呼:望老师严格要求,格外照顾。在外公的一手操办下,我的转学事宜总算有了着落。当年春天,我如愿以偿的转到了新的学校,并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
(二)恩师
普桥小学时任校长齐爱民老师,当时三十出头,瘦高的身材,脸上还有一颗痣。齐老师待人特别随和,笑容可掬。是当地远近有名的数学老师,曾在中学执教过毕业班的数学,后来由于他妻子身体不好的原因才转到小学任教,后来听大人们说,镇政府在年终结(预)算的关键时期,曾经常邀请齐老师前去担任政府“智囊团”重要成员,这可是倍受尊重,荣耀之极的事情。
齐老师上课可以说即严肃又活泼,同学们都喜欢他的课。由于我数学基础较弱,又是插班生,齐老师对我关爱有加,他总是把我叫到办公室进行个别辅导,没过多久,我的数学成绩果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此后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
齐老师的家离镇上不远,因为顺路的原因,他经常主动邀我坐他的自行车,并送我到父母上班的地方,齐老师一边骑着车,一边给我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时候还和我开开玩笑,每逢这时,我都格外开心。为了感恩齐老师,在我参加工作之后,还专门到他任教的学校进行拜访过。
先后有陈云恩和李艳眉两位老师教过我的语文课,我因毛笔字写得还可以,因此深得陈老师的赏识,陈老师经常将我的毛笔字作业在别的老师前面显摆,同学们更是对我刮目相看。后来陈老师因故调走,李老师便当上了我们的班主任,继续教我们的语文课。
李老师那时也就三十岁左右,身材高挑,体态苗条,秀发飘逸,看上去大气得体,美丽端庄。在学习之余李老师还经常培我们打乒乓球球、做游戏,非常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给我们讲许多方面的知识,同学们都亲切的管她叫“李妈妈”。听高年级同学说,她还在攸县师范学校进修过,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当时我们同学一致认为李老师真是一位才貌兼备,德学双馨的好老师。在我离开学校十多年之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未,我工作的剧团下乡演出,来到她所教书的学校附近,我还亲自去看过她,那时的李老师己是年近中年的妇女了,但依然风韵犹存。
(三)同学
刚刚来到一所新的学校,所有的一切都很陌生,头几天,同学们总是围着我问这问哪,对我特别好奇,我也毫无保留的给他们讲许多大山里的故事,渐渐的,大家对我产生了好感,都愿意和我玩耍。久而久之,这里的同学和老师对我这个外乡转来的插班生,不但不排挤,而且还特别的照顾,第二个学期还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就这样,我完全溶入了新的环境。
事隔三十多年,同学们当年在一起时的学习和生活细节,在我脑海里一直清晰可见,班上最调皮的同学有三个:刘斌武、文江风和王义华,谭爱华当班长,喜欢画画,作文写得特棒,老师经常拿他的作文在班上当范文读给大家听,吴敏(后改名吴灵敏)的父母跟我父亲一样都是供销社的职工,在普桥村合作社营业,他的皮肤很白,懂礼貌,经常在家里带吃的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每次班上检查个人卫生,他总是最好,在一次游戏中我还送给他一把小刀,他也给我回送了一个小玩具。刘雪刚、张华刚、张治刚几位同学我们在分开十余年后还聚过一次,读初中时还通过信件,后来又失联了,据说雪刚考上了岳阳的一所中专学校,华刚上了高中,治刚外出打工了。李伟科是我那时玩得最近的同学之一,他外婆就住在学校边上,她的外婆也是我的姨奶奶,父亲是大货司机,长年跑运输,是当地有名的万元户,他本人老实本份,用左手写字是因为他右手先天不是造成的。我们经常与一起写作业,打球。女同学李红艳普通话最好,总被老师点名朗诵课文。
(四)俭学
当时全国推行“勤工俭学”制度,每所中小学都要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级分配下来的“特殊”劳动任务,学校附近有一大片茶园和一条河流,我们勤工俭学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摘采茶叶,二是河道采沙。春夏之交,茶叶初露新芽,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全校师生上山采茶,每人要完成一定量的任务才能休息。由于我没有采茶经验, 采到的茶叶质量不高 ,每次 在上交过称时总得不到校方的满意,这使我非常难过。其实采茶这种劳动要眼明手疾,专心务实。这对一个十一二岁好动的男生来说,真有点为难,看着有些同学熟练老到的样子,我深感自愧不如。
采沙,是勤工俭学的另一项艰巨任务,这种活,需要力气,要不怕脏、不怕累,我从小农活做得多,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学校一声令下,同样以班组为单位,我和同伴备好采沙工具,穿着防水长靴,在浅水与低洼地带把拼命的把所合格的细沙采集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只要正常发挥,相互配合,两个人一上年的时间,可采五六百公斤细沙没有问题。到了中午时分,再让负责检查质量的老师过目,并交付给学校即可大功告成。每次采沙活动我都是第一个完成任务。
(五)竞技
学校当时的课余娱乐以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为主,我们男生课间和中午一般选择打乒乓球,偶尔也打打羽毛球,一般情况是以班级为单位,互相比拼,看谁发球厉害,在“皇位”上持续时间长。在班上球打得最好的,一有机会就可以和高一年级的同学一起打,当时能与高年级同学打球是一种荣耀,所以班上只有我和谭爱华、刘雪刚等少数同学敢与高年级同学过招。我还记得,高年级一个叫蔡梓仁的同学与我关系很好,球也打得不错,我们经常切磋技艺,周末,学校有住校老师,只要天气好,学校也异常热闹,我有时还会跑到学校去打球。
(六)尾声
如今的普桥小学,早已由村里改造成村委会,但主体建筑尚是原貌,每次去外婆家我总忍不住绕道去学校周边看一看,走一走,此时此地,物是人非,没有了当年的书声琅琅、热闹喧哗,只有过往的回忆。
作者简介: 李伟华,男,籍贯湖南攸县,70后,上世纪90年代中专毕业(第一学历)。务过农、支过教、扶过贫、当过演员、做过编辑,因精通数门民族管乐,曾代表政府艺术团赴加拿大、韩国演出。 近年来,在省市多家刊物发表过剧本《又见小麦》、散文《家风传承》、歌曲《梦里故乡》等。现供职于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
2019/2/9株洲笛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