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结尾,老套的总结、展望一下吧。
今年研究生毕业了。国际关系这个学科,我学了3年多(美国大学本科前两年不选专业,所以那时我还选了很多乱七八糟的课)。如果加上中间的空格年在国会实习的时间,我在国外漂着的状态也进入了第7年。遇见了很多真诚、低调的牛人,也看穿了一些虚伪、内心空无一物的谎言者。我很少羡慕,也不鄙视,默默地过自己的生活。
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我在学校里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无论是与人讨论国际关系或历史问题,还是抒发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我似乎总会有着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这也是我引以为傲的地方,如果大家都想到一起去了那就没意思了。
不知道宇宙有多大,但至少我坚持住了我的坚持。
我是一个慢半拍的人。老跟不上潮流,很多东西都是过了很久,我才后知后觉的开始接触。具体的例子我就不说了,反正有时候我超长的反射弧让我都开始怀疑我的智商了。在这个“赶时间”的社会上,慢一点显得不太合群,但谁说你必须要合群呢?我看过身边的人为了使自己显得“合群”,拼命的用谎言编造着虚假的事实。后来编着编着,把自己都给绕了进去,作为旁观者的我只能为她们捏一把汗。平心而论,我曾经也有过这个阶段,觉得跟别人不一样就开始着急找自己的毛病。但找来找去,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最后还是做自己容易。
记得今年夏天中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毒,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七部一口气看完。特别惭愧,那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读历史竟然会这么有意思。以前读书都是为了应付写不完的论文,能按时交作业就不错了,哪会享受读书。现在看到以前写的论文,不仅语法问题一大推,有的甚至还有逻辑和结构上的错误。5000多字的文章,当时因为拼字数或赶时间,现在看来可以删减其三分之一的内容。真的是难为给我打分的老师们了。(当然还是要表扬一下自己,我选的论文的角度和探讨的核心在现在看来都还是很新颖的。)
估计也是从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起吧,我逐渐学着把历史放在生活中看待。在看到某些古老的建筑的时候,我再也不会只是拿起手机瞎照一番了,而会开始思考并且去了解“这房子是何时建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它的存在有什么实质或者象征性的意义”等问题。
除了将历史“生活化”,我还把思考的东西写了下来。这样做一方面是有助于我进行知识梳理,另一方面可以训练我的中文写作,将我的观点能够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很高兴我养成了这些的习惯,这也是我今年进步最大的一个方面。
对于明年,我没有特别详细的计划,无非就是保持现阶段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一边赚钱一边发掘更多我适合、喜欢做的事情。记得我爸以前虽没有反对我学音乐学钢琴,但他老说“你家祖宗十八代都没有音乐细胞”的话,搞得我很受挫。我说这个丝毫没有埋怨他的意思,因为我了解父母的生活成长背景和苦衷。但现在的我真的不愿意花时间在不喜欢的事物上,我的一生就这么一次,过完了就真的没有了。开心或不开心、值得或不值得,无憾或有憾到最后只有我自己知道。希望五年之后,我手中能握着更多的选择权,做我想做的事情。
不着急,慢慢来。明年,让我们一起唠嗑、继续思考,然后慢慢成长。这篇文章的结尾,我就以之前写的书评来结束吧:
历史毕竟是历史,读完之后,我还可以微微喘口气,暗暗庆幸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历史很少会让我有代入感,可能因为我平凡吧。如果我穿越到了明代,我也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就是一生。但我又是不甘寂寞的人啊,所以才会与史书中的英雄们心心相惜,哭肿了脸。百年之前,他们含冤入狱,被奸人所害,或丰功伟绩,名流千古。百年之后,我关着窗帘,坐在床头,打开书,看一遍又一遍。
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
没有。
因为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度过我自己的人生。以此纪念那些伟大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