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年,越来越发现,一个人最美好的状态,就是阅历中有很多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这样的人,男人沉稳,女人安静。知世故而不世故。
大师李可染《倪迂洗桐图》深得倪瓒心胸,疏朗,高洁。凤凰“非竹叶不食,非梧桐不栖”,倪瓒洗桐,用意可知。主仆身着白衣,不饰;线条简明,不繁;神情淡然,不疾不徐。气定神闲,仿佛所坐非椅,而是世间的波涛万千。今早的“洗桐”功课就源于江南花坞晓蕾的“志坚日课”,萍水相逢,却得遇高人。
潘天寿此画,格局疏落不拘,色彩纷繁不张扬,犹如家畔篱落,淡然悠远。很适合秋天的心境。
所以画作中,我喜欢文人画。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点点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何须浅碧深红,疏影横斜,淡淡墨痕,暗香浮动。
苏轼一生爱诗词爱书法爱绘画爱美食爱游山玩水,画作仅留下三幅。枯木怪石,嶙峋中可见风骨;石下幼竹,柔韧中可见峭拔;苍苍翠竹,竹节粗壮苍劲,竹叶纷披洒脱,自带风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更爱他的书法。行云流水般,有“凌万顷之茫然”的弘阔奔涌,江上清风的洒脱飘逸,有山间明月“盈虚者如彼”的淡然疏朗。
昨天清晨听一首老歌《白兰鸽》,“没有人能带走我的自由”,余音袅袅,深动情怀。为什么我们的心不获自由,因为我们把自己重重捆缚。
林清玄说“欺能障信,怠能障进,嗔能障念,恨能障定,怨能障慧”,这句话让我驻足徘徊好久,想想,我改之为“诚能生信,勤能生进,见能生念,静能生定,定能生慧”。禅定源于那一幅幅字与画,源于一首首歌与诗,源于一颗终于静下来定下来的心境。苏轼《浣溪沙》“斜风细雨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阳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眼前的风景,清清的茶饮,寡淡的山菜,加上一颗清欢之心,哪里不得心的自由,这是不是就是人间的至味。
学生源于我爱东坡,也讲东坡,引发更多的学生喜欢东坡。引领我的高徒,也成我的一种享受,享受当下的快意,享受灵魂的洗礼。
心至静,行至远。愿我人生中,多在内心的涵含上求修养,不在外相的表达上求矫饰。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眼里满是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