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拾屋子发现一个纸箱,打开一看是连环画。这三十多年来,我们搬家多次,丢弃了不少旧物,这一箱连环画竟然还在,也算是个小小的奇迹。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一般来说,都是一张插图配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为一页,画面内容表现文字内容,文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画面内容。改编自古今中外长篇小说的连环画很多,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小时候,家里生活艰难,全家人靠爸爸一个人微薄的工资度日,妈妈想尽办法打零工维持家里的收支平衡,哪里有余钱给我们买书看呢。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连环画,虽然一本也就几毛钱(一般不超过五毛),我们家还是买不起。可越是这样我越是想看连环画,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去书店蹭书看!
当时,乡供销社有一个书店。店里靠墙一排木架子。架子上摆放各种文具商品和纯文字的书籍。曲尺形的柜台,柜台里放着新到的连环画。这些连环画像是有巨大的魔力,深深吸引着我。
我那时刚从老家来,还没有新朋友。于是,每天下午小学放学后就到书店去。营业员是个女的,三十岁左右,剪着上海头,皮肤很白,不论对谁都笑脸相迎。重要的是,这个阿姨跟我妈妈相熟,我曾经看到妈妈和她站在路边聊天。
有一天下午,阿姨一个人坐在书柜台里面低头织毛衣,店里没有其他人。我壮着胆子轻声对阿姨说:“阿姨,能让我看一下那本书吗?”我指了指柜台里新到的《童年》。
阿姨抬头看了我一眼,微笑着点点头,走过来,拿了书,递给我说:“别弄脏了。”
我用力点了点头,小心地接过书,走到柜台一角,用袖子擦了擦台面,把书放在擦过的地方翻看起来。翻页的时候我特别仔细,生怕不小心把页角弄卷了。看完了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店里仍然没有顾客,只有阿姨坐在柜台后织毛衣。见我抬头看她,阿姨笑笑地问:“看完了?”
我点点头,用双手把书捧到阿姨面前,说:“看完了。”
“那我要关门了。”阿姨接过书,用手掌抹了抹书的封面,把书放回柜台里。见我还站在原地,阿姨有点奇怪问:“还不回家吗?”
我小声说:“阿姨,以后我还可以来看书吗?”
见阿姨打量我,我赶紧说:“我妈妈认识你的。”
阿姨笑了,说:“我知道,你不就是阿庆嫂的女儿嘛。”
自此以后,只要有新书到,我总是能先睹为快。没多久,柜台里的书我都看过了。店里好多天才会到一批新的连环画,我也不好意思再向阿姨开口借阅那些看过的。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
一天,老师不知为何给我换了新同桌。新的同桌名字叫彬。她也是伐木场子弟,她爸妈办公室就在我爸的隔壁。她个高我许多,她被调到第一桌和我同座是因为她近视。
几乎就在同桌的那一刻,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每天我们都相邀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回家。由于彬的引见,我还结交了许多新的朋友,都是场部的,有五六个小女孩,从此我再也不孤单!
周末,我们漫山遍野地疯玩,也没有人管。我们这一代,家家都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父母哪里管得过来!
我们有时在路边的沙堆里玩。有一种俗称“沙姑娘” 的小虫,长得像蜘蛛,爪子又细又长,身子圆圆的像一粒绿豆。她们在沙里打了一个个漏斗形小坑,蚂蚁掉下去就爬不上来。我们用小木片在坑里一搅,“沙姑娘”跑了出来,细细长长的腿支撑着圆溜溜的身子慌不择路,但你一眨眼,它就不见了,沙里留下一个漂亮的坑!
(沙姑娘的小坑)
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彬玩得高兴忘了时间,天黑了才回家。爸妈狠狠地训了一顿,让我站在门口“想清楚了再去吃饭”。我这才想起,我已经好些日子没去书店了。
第二天放学,我决定邀彬一起去书店。
“去书看小人书吗?”我们夹在吵吵闹闹地小伙伴当中走出校门,彬大声问我。
我朝她使劲点了点头。她认真看了我一眼,突然笑起来,拉着我快步走了几步,又独自向前跑去,花布缝制的书包一下一下地拍打着她的屁股。
我赶紧跟上,跑了一段,她停了下来。我气喘吁吁地赶上她,说:“那么急干嘛,书店没那么早关门。”
她拉起我的手,说:“走,给你看个东西。”
“什么?”
“看了就知道了。”
我跟着她大步往前走,经过书店门口,我向里面瞧了瞧,阿姨正在柜台里招呼顾客。
我们进了划木场的场部大门,往彬家住的小院走去。我心里好奇,她家有什么呢?
进了院子,只见一只肥胖的橘猫躺在墙边,几只小奶猫在它身上爬来爬去,奶声奶气的“喵喵喵”叫。我恍然大悟:原来彬带我来看她们家猫!
但是,彬把我拉开了,让我跟着她进房间。她从床下拖出一个木箱,打开上面的锁,掀起箱盖,说:“你看!”———满满一箱的连环画!
“哇!”我惊呆了,“比书店还多!”
“多吧?都是我妈妈买给我和妹妹的。”彬一脸得意地看着我说,“想看吗?”
我使劲点头,说:“嗯,可以借我看吗?”
“不能借,谁都不借的。你可以来这里看。”
于是,只要有空,我就去彬的家里看连环画。我们俩都特别喜欢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彬特别喜欢高尔基的外婆,最讨厌高尔基的父亲,我们都非常同情那个被沉重的十字架压死的人。
“太可怜了!他为什么要背那么沉重的十字架呢?”彬很疑惑,我也很疑惑。
一箱连环画被我们翻来覆去地阅读,不仅人物故事烂熟于心,好多句子都会背了。
有一本连环画叫《鸡毛信》。故事主人公海娃与鬼子斗智斗勇,最后终于把鸡毛信送到八路军手中,自己却受了伤。这个故事总会让我想起王二小。
老师教我们唱过《歌唱二小放牛郎》。王二小与鬼子周旋,把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包围圈。鬼子被消灭,老乡也得安全,而王二小却牺牲了。
那时候我大约读四年级。我们的课前三分钟是唱歌。我口里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郎》眼前浮现的是连环画中海娃的形象。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像王二小和海娃这样的英雄少年还有不少。
四多十年过去了,现在谁还看当年的“小人书”呢?眼前的这箱连环画,是被做为那个时代的纪念物品收藏的藏品。长期以来,它一直被遗忘在角落里。
然而,一旦拂去岁月的灰尘,那些与连环画相伴日子依然清晰,书店阿姨的笑容依然温暖,而彬———那个当年拥有一箱连环画的女孩,后来渐渐地失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