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网红遍地走,鲜肉多如狗的时代;在这个“娱乐至死、颜值至上”的时代;总有那么一些“异类”不靠卖肉、不靠卖腐、不靠性就赶上了这阵时代的“潮流”, 风光无限。
诸如2014年11月因为《INFORMAL EMPIRE》开始蹿火的日本机械舞男团WORLD ORDER(世界秩序),以及2016年1月份因为《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开始爆红的彩虹室内合唱团。
大家对于彩虹合唱团的认知,最初可能源于今年7月份一支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空降双微,一瞬间引起无人“颓废式生态——葛优躺”的共鸣。
很难说《感觉身体被掏空》和“葛优躺”,到底是谁成就了谁?毕竟就连创作者都在保持缄默;但认真说来,彩虹合唱团其实在2016年1月份就应为《张士超》被新浪娱乐、人民网和哔哩哔哩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可否认《张士超》“人多势众”的确碎了一地眼睛,如此朴素、直白的歌词经过“合唱团”的放大,竟然能够震惊娱乐界的半壁江山;当然《张士超》时代的合唱团顶多还只是因为其“风格迥异”被不少业内媒体推崇,至于普通用户倒是没有多大感官。
只不过合唱团沉寂半年之后,在7月底推出的《感觉身体被掏空》却一瞬间席卷了用户的视界,结合当下人对于“加班”的普遍情绪轰动一时。
不过还是因为其“形式大于内容”,《感觉身体被掏空》依旧迎来了网络爆款产品的宿命,从爆火到爆冷也不过一个星期的事情。
在此之后,天猫携手上海彩虹合唱团在10月底唱响双11曲目《我就是这么诚实》。
但是谁都记得双十一消费额1207亿,谁又曾记得合唱团和天猫“诚实”过?
从下面的两个时间节点以及日常数据,不难看出:
彩虹合唱团其“标新立异”的“内容形式”虽然被大众接受了,但是它所能带来的价值正在被稀释。
而且不单单只是彩虹合唱团,就算是日本机械舞男团“世界秩序”,似乎也同样陷入了类似于前者的内容“形式主义”困境:
虽然他们的新作依然能够引发一阵骚乱,但是所带来的势能却越来越小。
从2014年11月的《日本蛇精病大叔进军英国》到2016年9月份他们为天梭新款腕表上演的广告《Tissot T-Touch Expert Solar NBA Special Edition》;以及最近世界秩序为小米之家拍摄的广告大片《机器人挑战》。
除了生搬硬套的把机械舞和小米产品融合,几乎看不到任何惊喜;而且有心人应该也能看到:
12月份的《机器人挑战》几乎就是9月份天梭广告的续集;诸如“千手观音”、“人体轮盘”等招牌动作根本就如出一辙。
我们从顶尖文案上的直观数据,以及这次小米之家《机器人挑战》在广告门上的热度,多多少少还能看出某些东西:
不管是世界秩序还是彩虹合唱团,他们虽然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形态”从最开始的惊艳到当下的无感,他们带来的流量正在被稀释;而且在此情况下,他们抛头露面的频次越来越高。
而且不只是彩虹合唱团和世界秩序,就算是2016的第一网红“papi酱”也只能选择主动拥抱市场,释放剩余价值给积家拍了一支奢侈腕表广告;暴走漫画团队也在“穷则思变”,但是一直逃不出《暴走大事件》的“桎梏”;万合天宜虽然有着《万万没有想到》和《报告老板》两个爆款IP,但是却走不出“万万没有想到”段子式的“短小精悍”,不管是电影还是网剧都开始“泯然众人”……
另一方面罗永浩的“相声手机”还在挣扎,乐视贾跃亭的“PPT生态”也陷入了“欠款罗生门”……
其实,这又回归到了“内容传播”的本质:
爆款产品生存周期悖论之外的爆款内容富不过三代;尤其是这些没有自己核心优势,只能靠“标新立异”的“形式主义”来哗众取宠的内容。
在这里,峰少总结了几个他们命中注定的“死亡旋律”:
第一:新鲜感被过度消费
就拿日本机械舞团“世界秩序”来说:虽然世界秩序是一个格斗选手创立的,但凭借其“整齐划一的编排和强烈的节奏感”征服了全世界,特别是机械舞种带来的“错位”以及群像的放大,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而这也是机械舞第一次融入了商业的完美演绎;这就是所谓的新鲜感。
毕竟在这个时代,用户不是视觉动物,就是新鲜感生物;他们会围观猎奇、他们会喜新厌旧;却唯独对“品牌忠诚度”丧失了底线,尤其是当下喜欢追星追剧的90后。
可是像世界秩序这种“形式主义”内容除了靠新鲜感吸引眼球之外,在日常几乎没有什么热度;所以他们每一次的出场、每一次show都是一次“回光返照”。
但是从2014年《日本蛇精病大叔进军英国》到2016年《天梭》广告,这中间好歹有将近2年的时间给用户回血,从室外换到室内,多多少少还有不少新鲜感;但是从9月的《天梭》到12月的《小米》同样的室内演绎和科技产品,却连套路和招牌动作都是一模一样。
第二:仪式感局限了创新
这一次不妨拿彩虹合唱团来说:合唱本来是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但是在彩虹合唱团的演绎下却充满了“荒诞感”,朴素、直白的歌词和视觉上的雅致脱离带来的“错位”,很轻易就能给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注入活力;
而这也或许是合唱被互联网化的一种文化符号;它给了恶搞以仪式感。
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个互联网后红利时代,网络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内容;不管是段子、公众号、音频视频还是直播,如果你不在内容上占据用户的心智,就必须在形式上取悦用户的眼球;而仪式感刚好就做到了这一点。
不管是合唱团的人多势众,还是世界秩序的整齐划一,又或者是papi酱的颜艺吐糟……这种经过修饰打磨的形式主义没有因为新鲜感死掉,但是却折戟于自己匮乏的创新之下。
如果说《张士超》仅仅只是让合唱团秀了一把存在感,那么《感觉身体被掏空》就成了合唱团的最高峰,至于《我就是这么诚实》就有点炒冷饭的嫌疑;至于合唱团11月8日给《微能力者》唱的主题曲更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也只是在最前面的四十多秒加了一段群演和声“DIABOLUS”,其他的都是金承志在秀歌喉;完全就没有意义嘛!
第三:危机感迫使商业化
谈到内容商业化,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大概是papi酱和罗振宇在4月份唱的双簧“新媒体史上第一拍”,虽然最后以罗辑思维“过河拆桥”尴尬收场,但确实给双方都带来了不少流量;
至于今年12月8号,同道大叔的星座吐糟系列套现3个亿,大概是草根自媒体商业化的最佳案例吧!只是说都商业化,只有一点那就是:同道大叔把自己的IP给卖了1.78个亿,还有就是大叔也在虚拟星座形象之外尝试线下星座漫展和衍生品电商。
还有就像世界秩序本来就是7人舞蹈表演组合,其商业化基因比较浓重;一集彩虹合唱团因为爆款红利才在最近频繁“商业化”;我们不难看出那些短时间因为自己“形式主义”爆款的内容,会有更迫切的商业化需求,说白了也就是他们想在死亡之前“捞一把”;这也无可厚非。
其实,用户并不反对内容商业化,反倒是他们对于商业化的内容接受度步步高升(这和用户不讨厌广告,只是讨厌毫无心意的广告类似);但是频繁过度的商业化却会影响用户的“视听”体验,尤其是一个品牌在下坡路的时候,他们会变得极度贪婪。
也许你们会说,咪蒙的公众号文章岂不是“形式主义”更甚!
为什么她的粉丝不减反增,都已经800万了,而且一个广告45万,你当甲方和粉丝都是脑残么?
咪蒙是“形式主义”没错,抛开排版不谈,咪蒙讲故事的方式越来越同质化;而且在内容选题上,也有着“为了颠覆三观而颠覆三观”的痕迹;虽然类似于“致贱人”这种感同身受的文章很容易聚焦粉丝,但是咪蒙的写作定位却早就走上了歧路,不管是爱国婊,还是职场不相信眼泪,咪蒙在用自己的“形式主义”吸引一部分三观不正(容易被他人影响)粉丝的同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孤立,也被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反感,而她也终究会因为自己的“形式主义”迎来极限崩盘。
至于她的极限是多少,估计是一千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