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这个题材,我之前没有专门谈过。今天我想谈一谈。可真要谈起来,却不知该从哪里说起。我一生也结交过不少朋友,最终因为我像个“暴君”,朋友们都离我而去。面对这一境况,我是否做过反思?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每次领悟都不得要领,反思每每以失败告终。这让我痛苦地意识到,这已经不是如何做好一件事那么简单,必然和我的性格特征以及精神需求有关。
所谓的方向是找到了,能否在这个方向上做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供以后的我在处理同样的关系时做到心中有数?我正试图这样做。
是什么样的性格导致一个人毫无“粘性”呢?那必然是“i”人无疑了。这类人的整体特点就是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愿意抛头露面。他们仿佛自带一层无形的保护壳,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在社交场合中,他们总是显得有些拘谨和不自在,更倾向于默默地待在角落,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而不是主动融入其中。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自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自由地思考、感受,无需顾及他人的眼光。当和朋友相处时,我常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一旦朋友的行为或言语与我的想法不符,我就会像被触碰了逆鳞一样,变得暴躁易怒。
就像有一次,我们一起要拍个视频,我提前要求朋友背好台词,希望拍摄时能更加流畅自然。然而,在拍摄过程中,朋友没有按照我要求的语气读台词,还一边偷偷去看台词。看到这一幕,我顿时火冒三丈,觉得她态度敷衍了事,完全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我当场就大发雷霆,指责她的不认真。从那以后,我能明显感觉到朋友和我之间的关系疏远了。
这种注重内心感受的性格,让我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包容和理解。我总是希望朋友能按照我的方式行事,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确的,却忽略了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我觉得他们的某些想法可能存在偏差,就急切地想要去“端正”,却没想到这种方式只会让他们感到不被尊重。而且,我不愿意抛头露面的特点,也让我错过了很多被他人理解和接纳的机会。我不想在众人面前过多表达自己,觉得没必要把内心的想法都公之于众,久而久之,朋友们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和我分享他们的心事。
同时,作为一个“i”人,我的精神需求更多地集中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上。我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来充电,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朋友需要陪伴的时候,我可能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着某个深奥的问题,或者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无法及时给予他们回应。这就让朋友们觉得我不够关心他们,不够重视这份友谊。
我也明白,友谊是需要经营和维护的。我也曾多次尝试做出改变,但结果并不如人意,这反而让我的内心更加抗拒现实生活和社交。学会倾听朋友的心声,这一点我能够做到,当朋友和我分享想法时,认真聆听也没问题。然而,无条件尊重他们的意见,这对我来说实在太难了,我很难做到完全摒弃自己的主观判断。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我本能地抗拒那种热闹喧嚣的场合。要我放下偏见,尝试从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努力一下或许能做到,但这也需要我付出极大的精力。
不过,我不想就这样放弃。我深知友谊的珍贵,也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虽然改变的过程会充满艰辛,但我愿意迈出这艰难的一步。我会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尝试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多站在朋友的角度思考问题,用理解和尊重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