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一位从心理学爱好者转成从业者的,特别努力。我们一起参加过一些学习活动,我总有点吊儿郎当的,但每次去都能看到他——不仅提前预习,分享的时候也越来越自如,表达能力明显在进步。说实话,当时我都有点不安,怕他是不是很快就超过我了。
不过最近,他突然不参加活动了。后来才知道,他身体出了些问题,他自己分析,可能是之前把太多时间都扑在学习上,忽略了休息和运动,所以要补回来。
知道他的情况后,我反倒松了口气——原来我之前为自己的“懒惰”隐隐担心,其实有点多余。
我自己也有过好几次教训:要是连续几天高效工作、熬夜赶进度,或者该休息时硬逼着自己卷,很快就会生病。重感冒一来,不得不卧床休息,甚至要吃药,严重的时候拖个十天半个月都好不了。结果呢?之前赶出来的进度,全得“还回去”。
所以啊,做事真得循序渐进,慢慢来。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能总想着冲刺,保持匀速最重要。偶尔为了特定目标加个速没问题,但跑累了就得停下来歇歇,充充电——这种调整必不可少。不然在漫长的过程里,不仅会觉得乏味,还会忍不住自我怀疑:这么辛苦到底图什么?
其实现在很多学生抑郁,根源也类似:生活里只剩下学习这一件事,自然会迷茫“活着是为了啥”。
开车的人都有体验,路上被车超了,尤其是对方车还没自己的好时,心里总会有点不服气。但往往到下一个红灯,不在同个车道的话,说不定就并排了,甚至还能反超回去。
高速上更明显:有时候我们超过的车,可能在服务区休息几分钟再上路,人家已经跑出去老远;有时候我们超了别人,过会儿又被反超。说白了,就算一路不停地超车,最后也比原计划早到不了几分钟,真没多大意义。
所以啊,人还是得有自己的节奏,跟身体、情绪保持连接,多找点能让自己开心的事,享受过程本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