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思维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A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拿着简历来到一家大规模的公司里面试,但第一轮就被拒绝了。从面试厅里出来后,觉得很沮丧,这时候小A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她的能力配不上这样的岗位,甚至她觉得自己是一名“失败”者。于是小A决定回家休息几天,等心情平复之后再去寻找能够录用自己的工作。
也许你觉得遇到面试失败的情况,有这样的想法和举动很正常。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故事,也许能带给你不一样的看法。
这是《终身成长》书里面写的真实故事,一位学生报考了一所研究生院。她在志愿上只填了唯一心仪的学院。她对录取充满自信,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她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独具创见,令人兴奋。但是她的申请被拒绝了。
几天后,她给那所学校打了一个电话。她找到了相关负责人,并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她说:“我不想质疑您的决定。我只是想问一下,如果下次我想再申请这所学校,我该怎么改进自己的申请书。如果你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反馈和建议,我将感激不尽。”几天后那位负责人给她回了电话,学校同意接受她的申请,原来,当时拒绝她其实也只是一念之差,在重新考虑她的申请后,他们决定可以多招收一名学生。他们对她的主动性颇为欣赏,这也为她加了分。
比起小A,我们会觉得这个位研究生很幸运,但是事情转折的关键点是——即便在已经被拒绝的情况下,她还是打了电话询问,寻找可以让自己做的更好的意见。遇见挫折和失败,小A和研究生采取了不同的行动,而行动的背后是的思维模式带来不同。
这也是《终身成长》作者通过研究实验理论和充分的案例研究显示,你所采取的观点会对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包含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
成长型思维模式,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回到我们提到的两个故事,面对挫折的小A的全部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能力不被认可,在证明自己能力失败之后认为自己就是失败者。而最终被录取的研究生,在一开始被拒绝后,思考怎么做能让自己变更好,于是主动打电话给原本拒绝她的学校并要求给出提升能力的反馈建议,最终意外的进入她理想的研究生活。
我们的思维模式,也许在很早的童年时期已经被训练形成,那么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并在生活工作中运用,以至于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建立在相信变化的基础之上的,但这个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这些新信念会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你会越来越注重信息在学习和建设性行为方面能带来什么: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我怎么做才能提高?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的伴侣做得更好?
二、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
事实上,我们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有时候我们处于一种思维模式中,有时我们处在另一种模式中,所以我们的任务变成了弄明白“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事件和情景让我们认为自己(或他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是什么样的事件和情景让我们认为评判比发展更重要?
三、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留意你对孩子、对他人的说的话,将它转换成你想传达的信息。这个信息是“你的能力是永恒不变的,我会评价你的能力”还是“你是可以发展的,我对你的发展很有兴趣?”尝试在成长型的框架下阐明观点,并给与他们做事的过程和方法的反馈。言传身教,慢慢的让你的言行合一,将你学到的成长型思维传递给你的小孩或者身边的人
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变得更好,所以,于其证明自己/他人是否有能力而进行评判,不如想想如何把事情做好,如何能改善目前面对的问题。
别人对你的评价,你当下的能力如何,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你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你才会有动力去改变;当你奋力去做,把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处理好,才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当你注重成长、个人的能力发展,才会看见别人的成长,也才能陪伴你的小孩、亲人一起成长。
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