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别人而言,我和他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朋友,情谊深厚,可事实却总是出人意料的。我们其实只能说见过,是那种熟悉的陌生人,熟悉到不知对方的姓名,熟悉到可以信任,可以交付,比如抵沪后的第二天一早……
“静子,应该是找你的”
舍友指着外面的大高个对我说。我顺势看去,他正站在窗外,伸长脖子往里看。我立马走出房间,来到他面前,还没等我开口,他又塞给我一包东西,重重的。
“放你那里吧,里面有一些颜料,还有我妈准备的一些特产,能吃的吃掉,其它的帮我放着”
我顺从的点点头,并轻声说了谢谢两字。
“对了,我姓“李”,单名一个“静””字,你可以叫我静子,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姓“徐”双人徐,名叫**,美术专业,你知道的,写写画画是我的爱好,除了学习成绩不好,其他都好,叫我“盒子”就行。”
简单直接,这应该算是我们第一次聊天。此刻,我们才算是正式认识,互通名字,现在想来拿时不知是从何而来的熟悉感,更不知为何会还有一种互相信任的感觉。
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我更喜欢称那个阶段是熟悉的陌生人。时间一长,同事彼此了解后,他们会拿我们开玩笑,说我俩就是一对奇葩。尤其是主任,他甚至打趣地说以为我俩是一对恋人,朋友们也这么附和着,对此,我只是笑笑,他也是笑笑……没有辩解,没有承认,都是一副顺其自然的模样。
“会给你带来麻烦吗?”
有一天他问起我。我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
“大不了就真在一起好了”
他笑着补上一句。
其实,后来的日子,我们两个很少见面,可以说几乎见不着,又没有手机,于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见过。
再后来,一个同事小司经常有事没事的来找我,他和他来自同一个城市,那是一个对我而言最亲切的城市,于是,很快地我和小司便熟悉起来。小司是那种自来熟,风趣幽默,不论何时总能找到话题,应该说有他在的地方永远不会冷场。一个陌生的上海,对于初入职场的我,小司就像是一道光,他总会不经意的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工作时,一不小心看向窗外,他会乐呵呵的冲我做个鬼脸,招招手;吃饭时,他总会不小心菜买多了,馒头拿多了之类的,于是我几乎总是不用排队打饭;下雨天,他也总能变出一把伞给我;更有趣的是我们会一起聊起“盒子”,聊起他们共同的家乡……
不知怎么回事,我和小司成了同事们嘴里的情侣。现在想来自己当时还是挺被动糊涂的,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算来,小司应该是我第一个异性朋友,深深受着爷爷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便被动默认了这个“女友”的身份。
由于小司的出现,我和他倒是见面频繁了。那段日子是特别奇怪的,我们是经常三个人约会。对的,每次都有“盒子”,小司和我。而且我们三人相处的特别融洽,开心。三个人成了公司里“奇怪”的所在。
现在回想起来,“盒子”当时其实拒绝过多次电灯泡的角色,我也从未要求过“盒子”同行,可是我们三人却总会形影不离,而小司就是那个坚持的人。
也许,一切都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