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读书人?
在老一辈的那个时代,在所有人口中的知识分子就是读书得来的,后来别人形容这是有思想,会讲理的人。但随着时代发展的迅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这是国家赋予的“恩赐”,也就是六年义务制教育。就这样,文化这个名词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通化,不再带有神圣的光辉,随处可见的都是读书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开始对于读书人有了另一种界定,学历的高低不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的标准,要看的是这个人在平时对于知识的关注,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去读,去看,这才是他是否可以成为我心中读书人的标准。
不过,老实说,进入学校二十年载,直到真正进入社会后,才开始发现自己有可以成为读书人的潜质:
“我很幸运,读书能懂,这个能力使得我不害怕,要是遇上什么我不懂的,我就找书来看。”
当然,看到这句话我心里还是会冒出一道嘀咕声,话是这么说,可是放在实践里,鬼知道会发生什么。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的故事,当然如果不愿看的读者,也可以忽略下段,直接跳过好了。
人人都说谈恋爱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这话我无可否认,可是对于我来讲简直就像让一个从来没开过车的女人直接开车上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那种兴奋和恐惧让人全身抖擞,已深陷囹圄,只能硬着头皮,磨刀霍霍,为了不被“敌人”看轻,我买来一本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靠着无知者的渴望,端着一副学习者的态度小心翼翼揣摩,虽然最后的结局不怎么乐观,与最初设想的目的大相径庭,但我竟又获取了一些意外之财,不算亏。
今天推荐的是来自詹志宏的《旅行与读书》,之前从来没有读过这个带着连年轻人也少有的勇气的老头的书。
当你翻开书的开头,你就会意料到接下来的读书旅程中这是一本上了年纪,喜欢唠叨,但又富有学识的老头的经验之谈。
年轻的时候就要多去外面走走,不然老了就没有回忆的东西。这句话如果放在这个老头身上简直就是左耳进右耳出的现实版。
书的第一篇就谈到了一次令他刻骨铭心的经历。仅仅因为一本旅行指南书中的一段话就开始了一场瑞士少女峰的徒步旅行,在没有获取充分的相关信息之前,兴致勃勃来到此处,从一开始的风景怡人,到只见一整片未融的及陡峭的雪坡,而走在前面的健行客沿着前人留下的脚印,而在这条山路旁,是一路直下数百米的山谷,最底下则是淅沥声响的溪涧,只要一个失足,你就要滚下几百米,撞上各种巨石,最后则落入那些雪水融化的溪谷之中
最不可抗拒的因素便是大自然。走在这样的险境中,只能祈祷,毕竟这不是演电影,可以卡机重来。
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看到此处便会脱口而出一句骂人的话,看样子读书读多了也不是好事,若不是因为知道手中的书来自当事人,他现在还完好无损的活着写出这些文字给我看到,我大概是不会再看下去了。
不过,我想这仍然阻止不了读书人对于书的喜爱。虽然有时会被书误入歧途,甚至有可能被送进死亡或灾难。但正如书中所说:
但我们又有什么选择?这不就是书本的力量,我们因为读书而触动某一场旅行的动机,我们也因为读书而规划了某条合情入理的或曲折诡异的旅行路线;我们更选择了书本(在这里是旅行指南)作为行动的锦囊,一举一动都向它探问,并且乖乖地遵从它的各种建议。
不管哪一种“阅读”,总是在旅行完成之后才开始。
如果此书仅说爬山历险自然是干枯无味,因为美食也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过深夜食堂的童鞋想必一定会被里面大叔做出的食物馋到吧?我也不例外。每次听到客人们在品尝第一口食物之后发出的一声带着深深满足感的感叹,隔着手机屏的我就不得不吞一口口水,肚子在此刻也觉得分外饥饿,而这份饥饿感竟然在看此书时发出同样的信号。
它写鳗鱼饭时:
那饭当然有酱汁,但师傅已经把酱汁和饭完全拌匀,每一粒米裹上淡淡的棕色,深浅一致,光泽晶莹。入口时米粒软糯,甜咸适口,酱油中有鳗鱼油脂的香味和甘旨,应该也有糖,但甜味自然顺口,好像天生就应该如此。
再试一口鳗鱼,忍不住停下筷子叹气赞赏。那鳗鱼是江户式的蒲烧,先用木炭素烤,再蒸,蒸透后浸酱汁再烤。因为蒸过,所以软嫩松化;又因为烤过,不但沾满木炭香气,也把鳗鱼身中的油脂烤出来,油脂再和酱汁混合,成就那充满油脂甘甜的味道……
看到这里,我的嘴里开始分泌唾液。彷佛这份美味的鳗鱼饭就摆在你面前,它是被人细心制作,被人真心对待的,它的精致并不仅仅局限于外表,当你将它放入口中时,每粒米的味道会在你的口中绽放,那是一种惊艳,也是一次对于感受尊重传统,精益求精的深刻体会。
而这却是旅行中品尝美食之旅的一道。
感慨于老头的味蕾如此敏感,笔下的文字如此生动,将他所体验到的感受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我来讲,这本书不仅是本万字书籍,更是一本旅行指南,只是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拿起它开启旅程时,是否又会发现另一个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