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专注,无外乎有两种路数:“做点啥”和“啥都不做”。前者就是借由做一件事,通过对一个对象与技艺的专注精熟,去达到的忘我,然后物我两忘。后者即禅坐冥想。
后者可以是前者的准备,最后两者合一。用啥都不做的状态做点啥,操作状态已经专注到可以超越心智的消耗,而成为一种自然的节律,如同春夏秋冬更替的自然,如环无端。
暄桐教室有一个传统,上课第一件事情是静坐15分钟。每日功课里也有15分钟的静坐作业。同学从最开始的不理解,不适应,到慢慢能够享受和珍视这15分钟的价值,通常要花去好几个月的时间。
传说蔡邕说开始写字之前,要“默坐静思,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这也许不光是写字前的好习惯。是做每一件事情的好习惯。
其实不要说15分钟,通常情况下,让人啥都不做,只是观察自己的呼吸,超过3分钟,烦躁就会成为控制者,然后紧接着是没有耐心的愤怒。当一步一步熬过去,能真正纯粹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就能逐渐看到自己内心的缺失和不安,认识到我们未经训练的心就如同野马猿猴一样奔腾无定,并且与它们和解。
这是一种内在训练,是进入书法,进入功夫和很多技艺的重要基础和准备。
和人说话,习惯于全神贯注地去交流。
从细微之处开始,人到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