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纪40年代
这一理论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受众往往选择能满足自己的信息来使用。前提是受众自己有明确的目的(认为只有受众愿意接受媒体,媒体才能对其产生影响。)同时人们从媒介获得的满足,并不局限于媒介内容上。(麦克卢汉泡澡)
这个理论的雏形产生于拉扎斯菲尔德的广播研究项目,这种商业气息的研究自然会在意受众,而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显示出他们并不是被动的魔弹接受者。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侧重于描述群体的内容选择,研究方法是定性访谈。
在拉扎斯菲尔德的影响下,赫佐格对广播竞猜节目《professor quiz》对听众的appeal进行了动机研究。1944年赫尔塔·赫佐格对2000多名听“肥皂剧”的女性进行了调查采访形式的动机研究。
卡茨1959年回应贝雷尔森“传播研究看来将要死亡”的说法做出回应时首次提到使用与满足理论。
卡茨认为要死亡的只是说服研究。所以要将研究方向由“媒介对人做了什么”倒转为“人拿媒介做了什么”。并拿贝雷尔森1949做的“what missing the newspaper means”研究举例子。
2)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转向社会学和心理学变量的操作性调查。不过麦奎尔认为60年代出现了反实证主义潮流。虽然使用与满足理论受此有所被启发,不过还是继续在走经验和功能主义的路子。
1964年J.Blumler和麦奎尔以适用与满足理论做总体策略,对英国大选中的政治节目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人们把政治节目作为自己了解政治事务的信息来源,这个发现驳斥了之前的加强态度论。
3) 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使用与满足理论重新引起学界注意,这个时期,该理论研究转向了社会学般的建构方向。著名的是麦奎尔,布鲁姆勒和布朗的研究,他们总结了电视观众观看电视的动机。
1974年Blumer、卡茨和格利维奇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5种社会使用目的。卡茨在1976年提出相关的理论框架(由社会和心理因素产生need,随之产生expectation,引起了不同的媒介接触,从而有满足,或者其他效果),罗森格伦在同年提出了一个过程更为详细的理论。罗森格林仿照拉斯韦尔的5W提出了基于受众的5W框架,矫正了原5W的控制偏向。
80年代进一步深化,方法论和框架都有进步。
近期,众人着眼于积极或消极接触的分类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就认为受众是为了转移逃避现实才收看电视的。不过这个理论的不足在于,事实上,公众一方面并不了解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没有太多的主动权。太强调个体心理会忽视社会结构。不过在强调受众的互联网时代,受众的主动性依然得到重视。
💙使用与满足理论new👾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