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网络斋戒”治好了我的“信息饥饿症”:原来我们怕的不是没网,是没了“掌控感”

一、敢想:生活没有网络?

如果让你一天不打开各种各样的社交APP或者购物软件会怎么样呢?如果是一周,或者一个月不使用网络又会怎样?

你一定会说:现代人没有网络根本无法生活。这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结果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般严重。偶尔戒除网络对我们其实大有益处。这能帮助你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反思。

2024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国民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将超过4小时,这意味着屏幕前的你一年时间中就有将近70天的时间是在网络世界度过的。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的增长,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人中,这引发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质疑。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很容易完全陷入各种社交网络的包围之中。但是若能从网络中抽离几日,你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网络使用。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我到底是在“用手机”,还是在“被手机用”?

你以为自己戒不掉的是网络,其实是对“生活失控感”的逃避

我们这代人好像得了一种“信息饥饿症”:等奶茶时要刷朋友圈,坐地铁时要刷短视频,连吃饭时都要把手机放在碗边——不是真的有什么重要消息,而是怕“错过点什么”,怕“自己跟不上”,怕“空下来的那一秒,会想起没做完的方案、没回的消息、没实现的目标”。

当你主动切断网络,才会发现—那些你以为“必须抓住”的信息,其实根本不是生活的刚需

二、敢做:我的网络斋戒实验

由此,我开展了一项实验:网络斋戒。斋戒仿佛是一种仪式,但我并非宗教主义者,但一个非宗教主义者应该学习一些宗教哲学,斋戒就是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于是,我在自己身上开始一个创造性的实验-网络斋戒。我决定一周不适用手机网络(工作日)。在开始这个实验时,考虑到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和需要联系的人,我提前告诉他们通过电话来联系我。一周之后,这次网络斋戒带给我非常特别的体验。

这次斋戒唯一的结果似乎就是一些需要处理的邮件以及社交媒体后台的私信。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一切照常。

这次实验的结果:

[if !supportLists]l [endif]没有“错过重要消息”—堆了17条微信,但15条是“今天吃什么”的闲聊,2条是广告;

[if !supportLists]l [endif]没有“搞砸某项工作”—用电脑写作和回复同事只花了每天30分钟,反而提前完成了部分文章;

[if !supportLists]l [endif]甚至没有“无聊”—早上坐地铁读了半本《被讨厌的勇气》,晚上回家煮了番茄鸡蛋面,连小区楼下的猫都认识我了。

原来我们害怕的从来都不是”断网“,而是那种对生活的无力掌控感—我们用短视频和网络爽文填满了生活空白的每一秒,但是却忘了:真正的掌控感,从来不是“抓住所有”,而是“主动放下”。

网络斋戒的本质,是一场“斯多葛式的清醒训练”

为什么“主动戒网”能帮我们找回掌控感?其实背后藏着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智慧:

斯多葛学派认为,提前“模拟困境”能打破对“失去”的恐惧。比如你故意去流浪几天,会发现“居无定所”没那么可怕;你主动饿一顿,会发现“饥饿”也能忍受——当你体验过“没有某样东西”的生活,就不会再被它绑架。

网络斋戒就是这种“模拟训练”:

当你切断网络,会突然意识到——

[if !supportLists]l [endif]那些“秒回的消息”,其实可以等2小时再回;

[if !supportLists]l [endif]那些“必看的热点”,其实根本不影响你的生活;

[if !supportLists]l [endif]那些“刷不完的短视频”,其实是在偷走你“深度思考”的能力。

“你发出多少邮件,就会有多少回复;你花多少时间在网络上,网络就会‘反噬’你多少时间。”我们和网络的关系,从来都是“双向选择”——你给它多少注意力,它就拿走多少你的生活。

4步“网络斋戒”实操:从“被动刷手机”到“主动掌控生活”

三、4步“网络斋戒”实操:从“被动刷手机”到“主动掌控生活”

如果你也想试试“网络斋戒”,不用一开始就“断网一周”,可以从这4个低门槛、可落地的步骤开始:

1. 提前“预埋”:给生活留“缓冲带”

斋戒前1天(比如周日晚),完成3件事:

[if !supportLists]l [endif]处理紧急线上事务:回完重要消息、订好下周的外卖、确认工作进度;

[if !supportLists]l [endif]发“预告”:给常联系的朋友/同事发一条消息:“接下来一周我会减少网络使用,急事请打我电话~”(避免“突然消失”的焦虑);

[if !supportLists]l [endif]准备好不需要网络的工具:你可以把需要的资料下载到电脑里面,或者把想看的书放在书包里,甚至提前买好一周的蔬菜或者水果,这样能够减少网络购物的需求

2. 划定“边界”:给网络设“截止线”

选一个更容易的斋戒周期(比如工作日的早8点-晚6点杜绝刷刷社交软件),或者“每天1小时离线时间”(比如晚7点-8点关网用来做饭或陪家人/沟通情感)。

关键规则: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只戒“非必要网络”—工作用的钉钉可以留,但设置“消息免打扰”,只在固定时间(比如每2小时)查一次;社交APP可以暂时卸载或者推出登录,避免自己习惯性点开APP。

3. 用“真实感”填满空白:建立“离线锚点”

把原来刷手机的时间,换成**“有触感、有温度”的事**:

[if !supportLists]l [endif]早高峰:instead of刷朋友圈,读一本纸质书(比如我最近在看《心流》,翻书页的声音比刷视频更让人安心);

[if !supportLists]l [endif]午休:instead of刷购物软件,下楼走10分钟(看看路边的梧桐树,闻闻便利店的面包香);

[if !supportLists]l [endif]晚上:instead of刷短视频,做一顿需要切菜、翻炒的热饭(番茄要去皮,鸡蛋要炒得蓬松,这些“具体的动作”会帮你重新连接“生活本身”)。

4. 记录“斋戒日记”:看见自己的变化

每天结束后,花10分钟写“斋戒感受”,感受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可以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就好:

[if !supportLists]l [endif]“今天上午没刷微信,居然提前1小时完成了方案,下班时太阳还没下山”;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中午吃了巷口的馄饨,老板记得我要加醋,汤很鲜”;

[if !supportLists]l [endif]“晚上和妈妈打电话,聊了20分钟,她没催我找对象,只是说‘你声音听起来比上周开心’”。

这些具体的、有温度的“小确幸”,会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到“放下网络”的好处——原来不是“没网就活不下去”,而是“没网的时候,我才真正活着”。

真正的掌控感,是敢主动放下

最后想说:我们总以为“抓住网络”就是抓住了生活,却忘了:真正的生活,从来不在屏幕里的小红点里,而在你亲手摸到的风、亲口尝到的饭、亲耳听到的笑声里

网络斋戒不是“对抗网络”,而是“夺回对生活的主动权”——当你敢主动放下手机,敢空出那1小时、那一天,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中,更有力量掌控人生。

愿你我都能做“网络的主人”,而非“信息的奴隶”。

毕竟,最好的生活状态,从来不是“什么都有”,而是“什么都敢放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